古籍中一些专有名词的特殊读音(上海话版)——人名和称号(1)(上海话叫什么方言)
采用《上海市区方言志》记载的中派音系,但是分尖团和衣烟。
括号内为普通话读音。“上海话音同xx”不考虑连读变调,仅说明单字读音
1、宓羲(伏羲)(fú xī)(上海话音同“服希”/voʔ ɕi/)
《康熙字典》:又房六切。《孟康漢書古文註》宓,今伏字。皇甫謐云:伏羲或謂之宓羲。考諸經史緯侯無宓羲之號,必後世傳寫誤以虙爲宓。孔子弟子虙不齊,後人云濟南伏生,卽子賤之後,是知虙與伏古字通用,後誤以爲宓也。
2、夫差(fū chāi,或读fū chā)(前者上海话音同“夫蔡”/fu tshᴀ/,或文读音同“夫搀”/fu tshᴇ/;后者上海话音同“夫叉”/fu tsho/,或文读/fu tshᴀ/)
关于夫差的读音问题可以参考于振报的《也谈吴王夫差的读音》一文。
3、皋陶(gāo yáo)(上海话音同“高姚”/kɔ ɦiɔ/)
《广韵》:餘昭切。皐陶,舜臣。
《经典释文》:皋陶(音遥)
4、伍员(wǔ yún)(上海话音同“乌云”/u ɦyn/)
《广韵》:王分切
《经典释文》:伍員(音云)
5、契(xiè)(上海话音同“雪、薛、息”/siɪʔ/)
《康熙字典》:《廣韻》《集韻》《韻會》私列切《正韻》先結切。 同 ,高辛氏子,舜五臣之一,商之祖也。《書·舜典》帝曰:契,汝作司徒。別作偰 。
题外话:上海话中“薛/siɪʔ/(不分尖团则为/ɕiɪʔ/)”、“血/ɕyɪʔ/”、“穴/ɦyɪʔ/”均不同音。
6、句践(勾践)(gōu jiàn)(上海话音同“钩贱”/kɤ ziɪ/)
《经典释文》:句(古侯反)(音鉤)踐
7、赵衰(zhào cūi)(上海话/zɔ tsʰᴇ/)
《经典释文》:趙衰(初危反)
8、墨翟(mò dí)(上海话音同“没笛”/məʔ diɪʔ/)
萧鲁阳《论墨子的姓名与命名之旨》:墨翟之翟, 与阳翟之翟, 今音确实不同, 唐以前则是一致的, 都读狄音。《书·禹贡》羽畎夏翟,音狄。翟作为姓, 有两读。翟璜、翟公读宅音。翟方进则读狄音。作为地名阳翟, 庄绰《鸡肋编》卷上说:《春秋》郑伯突入于栎。注云郑别都, 今河南阳翟县。陆德明音翟, 徒历反。“徒历反”的结果, 正是狄音。所以翟鸟、翟山、阳翟、夏翟、墨翟的翟, 全部读狄。
9、角里(lù lǐ)(上海话音同“六里”/loʔ li/)
《广韵》:盧谷切。角里先生,漢時四皓名。
《康熙字典》:李濟翁資暇錄云:漢四皓,其一號角里先生。角音祿,今多以覺音呼,誤也。
10、叔孙婼(shū sūn chuò)(上海话音同“叔孙拆”/soʔ sən tsʰᴀʔ/)
《广韵》:丑略切。叔孫婼,魯大夫。
《经典释文》:叔孫婼 (丑畧反)(勑畧反)
11、区冶(ōu yě)(上海话音同“欧野”/ɤ ɦiᴀ/,或“欧盐”/ɤ ɦiɪ/)
《广韵》:烏侯切。姓也,古善劒區冶子之後,今郴州有之。
12、且姚(jū yáo)(上海话/tsy ɦiɔ/,不分尖团则音同“居姚”)
《经典释文》:且(子餘反)姚
13、禽滑釐(qín gǔ lǐ)(上海话音同“近骨里”/dʑin kuəʔ li/)
截图来自《墨子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2月第二版)第757页:

14、祭仲(zhài zhòng)(上海话音同“债重”/tsᴀ zoŋ/,或文读音同“蘸重”/tsᴇ zoŋ/)
《广韵》:側界切。周大夫邑名。又姓。周公第五子祭伯,其後以爲氏。
《经典释文》:祭(側界反)仲
题外话,上海话中“仲”音同“重”/zoŋ/,与“众”/tsoŋ/不同音
15、郦食其(lì yì jī)(上海话音同“丽移鸡”/li ɦi tɕi /)
“食”《广韵》:羊吏切。人名。漢有酈食其。
《康熙字典》:又《廣韻》《集韻》《韻會》 羊吏切,音異。《廣韻》人名。漢審食其,酈食其。《荀悅·漢紀》作異基。
“其”《广韵》:居之切。不其,邑名。在琅邪。又人名。漢有酈食其。
《康熙字典》:《史記·酈生傳》酈生食其者, 留高陽人也。《註》正義曰:酈食其,三字三音,讀曆異幾。《前漢·楚元王傳》高祖使審食其留侍太上皇。《註》師古曰:食音異,其音基。
题外话,上海话中,“异”音同“移”/ɦi / ,与“益/iɪʔ/”、“翼/ɦiɪʔ/”均不同音
16、樊於期(fán wū jī)(上海话音同“饭乌鸡”/vᴇ u tɕi/)
张若杨《容易读错的古代人名选析》:《史记•刺客列传》作“樊於期”。 这里,“樊於期”不可以写作“樊于期”。韩兆琦《史记笺证》也读为“wujī”……而杨宽的《战国史》认为樊於期就是桓齮,支持两名字有通假之意……金文“乌”与“於”经常通用,在战国文字中仍能见到“乌”或写作“於”的情况,如《穆天子传》卷三“於鹊与处”,郭璞注:“於,读曰乌”……《诗•小雅•頍弁》:“有頍者弁,实维何期。”陆德明释文:“期,本作‘其’,音基。”
17、铅陵卓子(yán líng zhuó zǐ)(上海话音同“盐陵桌子”/ɦiɪ liŋ tsoʔ tsɿ/)
“铅”与“沿”中古同音,但很多现代方言“铅”改读其他音,具体可参考平山久雄《普通话“铅”字读音的来源》
18、亢仓子(庚桑子)(gēng sāng zǐ)(上海话音同“庚桑子”/kã sɑ̃ tsɿ/,或文读音同“根桑子”/kəŋ sɑ̃ tsɿ/)
“亢”《康熙字典》:又同庚。亢倉子。《莊子》作庚桑子。
“倉”《康熙字典》:又與桑通。亢倉子,亦作庚桑子。
19、咸宣(jiǎn xuān)(上海话音同“减宣”/kᴇ siɪ/,或文读/tɕiɪ siɪ/、/tɕiᴇ siɪ /)
《康熙字典》:《集韻》古斬切,音鰔。與減同。損也。又姓。《前漢·酷吏傳》咸宣,楊人也。《註》咸音減省之減。
20、不准(fōu zhǔn)(上海话/fɤ tsən/)
《广韵》:甫鳩切。弗也。又姓。《晉書》有汲郡人不準盜發六國時魏王冢,得古文竹書,今之汲冢記也。
参考资料:
1、《古代汉语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三版
2、《上海市区方言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
3、《上海老派方言同音字汇》,陶寰 高昕
4、《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6月第一版
5、古音手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