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学设计教案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安塞腰鼓选择题及答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梁、骤、搏”等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法,理解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精妙之处,了解安塞腰鼓充满力量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安塞腰鼓的喜爱之情以及对黄土高原人民热爱生活的赞美。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流利地诵读课文,学习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体会陕北腰鼓的魅力。难点:感受作者对腰鼓的喜爱、赞美之情,理解作者对黄土高原人民热爱生活的讴歌。三、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提出问题:刚刚老师为大家播放的视频片段,是我国陕北地区著名的舞蹈表演,有同学知道这是什么表演吗?(学生回答:腰鼓。)教师总结:没错,这就是腰鼓表演。腰鼓表演以安塞腰鼓最为正宗,最为著名。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是劲!”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刘成章的步伐,一起去欣赏地地道道的腰鼓表演,同学们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1.学习字词多媒体上已经展示出本课生字词,有请今天的“领读老师”带领大家认读。明确:教师用多媒体重点讲解“梁、骤、搏”等生字,明确读音。2.梳理结构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布全文?明确: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排布全文。先写敲鼓前的寂静,再写敲鼓时的热闹,最后写敲鼓后的寂静。文章描写腰鼓表演的变化由静到动再转静,动静结合。(三)深入研读1.听鼓声仔细阅读文中写敲鼓时的段落,找出描写鼓声的句子,品味鼓声的特点。句子: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明确:音量大、充满力量、感染力强的特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听众的心比作鼓面,说明观众的心跳伴随着鼓声越来越有力地跳动。既写出了鼓声音量大,充满力量,又写出了安塞腰鼓极具感染力的特点。2.赞人美(1)安塞腰鼓之所以如此具有魅力,离不开演奏它的人们。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圈画句子,看看“后生们”是如何演奏安塞腰鼓的?句子: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明确:作者将比喻、排比融为一体,用排比的句式呈现五个比喻句,借“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等喻体展现后生们打鼓技艺高超、动作灵巧、表情生动的特点。(2)组内分段轮流阅读课文,小组交流:作者对于这里的人们又有着怎样的情感呢?句子:黄土高原哪,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明确:作者由赞美打鼓的后生们,引申到赞美黄土高原上生活的人们。陕北人民不仅打鼓充满激情,面对着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同样对生活充满激情。作者正是赞美讴歌这种不屈不挠、奋然向上的陕北精神。3.读文章通过前两个问题,同学们欣赏了安塞腰鼓独特的美感,理解了作者的双重情感。请大家带着自己的体悟,跟随着多媒体播放的腰鼓声,再次大声朗读课文。明确: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力量。(四)拓展延伸模仿安塞腰鼓多人打鼓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人数递增的鼓掌活动,感受文中众多后生一起打鼓时产生的震撼。(活动内容不唯一,也可采取拍桌子、跺脚的方式。示例:模仿形式——先同桌两人鼓掌,然后前后桌四人鼓掌,再递增至一组鼓掌,最后全班鼓掌,学生感受声音逐渐变化,自由谈感受。)(五)小结作业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见识到了陕北人民的豪放,欣赏到了安塞腰鼓的震撼。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着更多奇观异景、民俗遗产等待着同学们去继承、去发扬!作业:课下搜集资料,了解我们家乡的民俗遗产,明天交流分享。四、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