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驴技穷引出一个大问题~(黔驴技穷的含义是什么)
今天在一本老书里看到一篇文章,《黔之驴》,是唐代柳宗元写的,古文本身就韵味十足,再加上是柳宗元写的故事,就更让人垂涎了,掐头去尾,只取中段精华部分与各位分享,“古黔地无驴,有人载一驴至,放置山下。虎见庞然大物,慎不敢近。久之,稍渐狎,驴怒而踢之。虎喜曰:技只此耳!乃直前搏sha 驴,尽食其肉而去。”,估计大家已知,这就是成语“黔驴技穷”的出处,自此而沿用至今,用以形容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再无办法了,当然这是一个略带贬义的成语。
而说到驴,似乎鲜有人在意,除了街边饭馆……那今天咱们就来说说驴,我国何时有的驴呢?反正在战国时期以前,中原地区几乎没有,《日知录》里说“自秦以上,传记无言驴者。”,看来不虚,而翻看《史记·匈奴列传》里面说“匈奴,其畜之所多则马,羊,牛,其奇畜则为驼,骡,驴,駄”,可见司马迁写《史记》时,驴还是个新奇的动物,这世上真是不该小瞧任何人啊,连驴在祖上都是属于奇珍异兽,高贵程度绝对不在狮子老虎之下,试想,一帮衣着华丽的皇亲贵胄,携妻带子,在某王宫中观赏一头驴,似懂非懂的努力欣赏着驴的“歌声”,那是何等的场面,而此驴又是何等的荣耀!人嘛,总会被新鲜事物吸引,不过所有的新鲜事物未必都好,万万不要事事尝试,每每迎合,万一时过境迁,你发现追捧的只是头驴,而那歌声也着实没有细品之味,岂不尴尬?终要贻笑大方的,要学驴,人捧时,不傲不肆,人弃时,不卑不亢,时刻认清自己,这是驴之道,也是人之道,没有这点修行的话,驴以后可就惨喽~接着说……
直到东汉,驴才在中原地区渐渐多起来,原因很简单,北方游牧人需要粮食,而南方种田人需要劳力,因此北方人用驴,马之类和南方人换粮,这叫货换货,两头儿乐~从此驴便在中原地区成了非常重要的劳动力,再也无法在大草原上肆意驰骋了,这里要说清,驴实在是大材小用了,中原人整天让它驮东西,拉磨,完全就是让博尔特去练举重,浪费人才!今天一定要为驴来讨个公道,它可是世界十大最快动物之一!没想到吧!虽然是第10名,那也是国际大赛的第10名!含金量很高的!顺便说说排在它之前的选手,9.马,8.袋鼠,7.非洲野狗,6.野兔,5.印度羚,4.角马羚,3.叉角羚,2.跳羚,1.猎豹,竟然没有老虎,那我看的那个故事里老虎是怎么抓住驴的呢……看来这个速度排名也是按每种动物里跑的最快的那个来算的,也就是说排名第10位的那个驴很有可能是驴尔特,而被老虎吃掉的那个驴很有可能是我这样的选手,被吃真是在所难免啊……
说回柳宗元的故事,他所处的唐代,驴多吗?答案是,多!特别特别特别多!《新唐书·食货志》里说“海内富实,凡货店均有驿驴”,白居易的诗《朱陈村》里说“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纷。”,而唐代兵制也说每一队(五十人),都配备有驴六头用来运输,在老百姓里,驴更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虽然马已经很普及了,但还是贵啊!!很多人还是选择骑驴的,可见从唐代开始,驴已经正式的进入了百姓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家庭成员!然后就一直一直一直到了如今,驴的地位都没有什么改变,也再没有听到过什么关于驴的故事了。
不过呢……驴的性格可能不是特别好,智商也许也不是很高……不然为什么跟驴沾边的词都那么一般呢,蠢驴,倔驴等等,不像什么骏马啊,雄鹰啊,狡兔啊,猛虎啊之类听着那么光宗耀祖,看来黔驴被虎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