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有哪些神器?(中国古代神话神器排行榜)
《山海经﹒海外西经》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拾遗记》
春皇者,庖牺之别号……造干戈以饰武。
郭璞曰:蓐收,金神也,人面虎身,右手执钺。
元.《黄鹤楼歌》
洞庭帝子鼓轩辕之瑟兮,舞干戚而撞宫函。
《云笈七签》
祝融氏兴,太上老君以天汉元年,下降南岳衡山及蓬莱山,以《人皇内经》、《灵宝五千文道德经》等,以授祝融氏。观《人皇内文》,则知金玉七宝之所在,故范土为金,治石为铁,乃造刀斧锯凿等,以利益众生,使不损众生手爪之用。是以祝融氏以道德治天下六千岁,白日升于太极南昌上宫,号大行真人。
《路史·高辛氏纪》
喾……举星毕,曳云稍,春乘马,而秋登龙。黄斧绋衣,溉执中而获天下。
《黄帝四经》
... 黄帝於是出其锵钺,奋其戌兵身提鼓×(袍)
《戏酬正夫》
左立风后右立牧,黄帝秉钺来指麾。 蚩尤跳梁从风雨,电师雷鬼相奔驰。
《唐六典》
《舆服志》曰:“钺,黄帝所造,涂以黄金,行则载以车,可以斩戮。”
《格致镜原》
斧钺
事物纪原舆服志曰黄帝置斧钺……玄女授帝金钺以主煞此其始也。
《后汉书》
昔尧含戚而皋陶谟。
《说文》引《司马法》云:
“夏执玄戉,殷执白戚,周左杖黄戉,右秉白髦。”(《文献通考》引《司马法》曰:“夏执元钺,殷执白钺,周仗黄钺。”))
《西京赋》
于是蚩尤秉钺,奋鬣被般。
《夜航船》卷三人物部……黄帝制钺。
《史记.五帝本纪》
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史记》
“高辛氏有二子,长曰阏伯,季曰实沈,居旷林,不相能也,日操干戈以相征伐。
《全后汉文》
唯明公思虞舜舞干戚之义,全威养德,以道制胜。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 昔舜舞干戚,有苗自服……故虞舜舞干戚而服有苗。
(1)故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斤,执干戚而舞之。《淮南子.卷十一.齐俗训》。
(2)舜执干戚而服有苗。《淮南子.卷十三.汜论训》
(3)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韩非子.五蠹》
《淮南子》 卷十 缪称训
... 故禹执干戚,舞于两阶之间,而三苗服。
《山海经.海外南经》
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
《周礼·夏官·方相氏》:
“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
《国语》
虢公梦在庙,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则蓐收也,天之刑神也,天事官成。”
钱耀鹏.《中国古代斧钺制度的初步研究》:有关《诗•大雅•公刘》中“弓矢斯张,干戈戚扬”之句,毛传云:“戚,斧也。扬,钺也。”明显视戚为斧。但《说文》又释戚为“戉也,从戉尗声”。而《汉书》颜师古注曰:“钺、戚皆斧属。”尤其在涉及商代(王)时,或戚或钺,如“殷执白戚”(《说文》引《司马法》)、“汤自把钺”(《史记•殷本纪》)等。这些情况说明,所谓戚,或斧或钺,皆无不可,但又没有证据显示戚的尺寸大小介于斧和钺之间。另据《礼记•乐记》记载,古之舞者,左手执盾,右手执戚。在礼制森严的王权社会中,作为武舞用戚,既不宜过大更不能逾越礼制。若把“殷执白戚”和舞者用戚联系起来,则商王之戚不大可能等同于舞者用戚,即戚类兵器本身可能也存在着大小之别。看来,斧、钺和戚三者之间的差异并非仅仅局限于尺寸大小方面,可能还涉及形态特征方面的区别。甲骨文中的王字乃作斧钺形状(64)。《太平御览》卷三四一引《字林》曰:“钺,王斧也。”不仅证实了“王”字源于斧钺之形的观点,而且直接说明了斧钺与王权的关系。斧钺作为王权的象征,与王者如影随形,征战立国皆少不了斧钺。
《说文》引《司马法》云:“夏执玄戉,殷执白戚,周左杖黄戉,右秉白髦。”
《史记•殷本纪》亦曰:“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
《诗•商颂•长发》:“武王(成汤)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就是说商王成汤载旆秉钺,四处征战,势如烈火,所向披靡。《尚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髦以麾”,也形象地展现出周武王左手执杖黄钺、右手挥舞白旗灭纣的战争场面。《礼记•王制》云:“赐 钺,然后杀。”孔颖达疏曰:“得赐 钺,然后邻国臣弑君、子弑父者,得专讨之。”亦即若得赐斧钺,则可“替天行道”,师出有名。《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赐(周文王)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西周孝王时的虢季子白盘铭文中也有“赐用钺,用征蛮方。”《左传•昭公十五年》载:“ 钺„„文公受之,抚征东夏。”由此可见,斧钺在商周时期几乎已经成为王权的代名词。迄今虽未明确发现夏商周三代的王者斧钺,但作为商王武丁之妻的妇好墓所出妇好大钺、苏埠屯薄姑氏王者之墓所出两面“亚醜”大钺,竹园沟西周 伯墓出土的人头钺等,亦可衬托出王者之钺的神圣威严,令人不寒而栗。
在治国安邦的朝政与礼仪活动中,斧钺同样具有显赫的意义。
《逸周书•世浮》云:“(周武)王秉黄钺正国伯,„„王秉黄钺正邦君。”说明周王作为宗主国或盟主国国君,秉黄钺亲理政事,治国安邦。而且,但凡有大型国事活动,王者身后须设绘有斧钺图案的屏风状礼仪设施。《周礼•司几筵》云:“凡大朝觐、大飨射,凡封国命诸侯,王位设黼依。”郑玄注曰:“黼谓之斧,其绣黑白采,以绛帛为质;依,其制如屏风然。”《礼记•觐礼》:“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左右几,天子袞冕负斧依。”《礼记•明堂记》又载,成王幼年继位,周公摄政,“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天子负斧依南面而立”。
《逸周书•明堂》:“天子之位,负斧 ,南面立。”
而商周时期随葬斧钺一般出自墓室北侧或头端附近,可能就是负斧依南面而立的表现形式。春秋战国以来,斧钺虽逐渐开始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在天子的大驾卤簿中,总也少不了黄钺、仪锽,作为皇权的象征之一仍残留在礼制的行列之中。
《汉书•艺文志》记载:“梁王欲为汉嗣,使人杀汉争臣袁盎。汉(景帝)桉诛梁大臣,斧戉用。”这里的斧戉当是指皇帝所用“黄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