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为什么叫做「太阳」| 我们的朴素语言观(为什么太阳的名字叫太阳)

文/编辑:Ruby
“为什么太阳叫做「太阳」?我们可以给太阳换个名字吗,比如「月亮」?”
对于这个问题,作为成年人的你也许会这么回答:
“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叫的呀!古代的人发明了这个词汇,然后就这么一代一代传下来了。”“如果大家都同意的话,我们是可以不把太阳叫做「太阳」的!”
那孩子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

宝宝1
因为太阳会发光啊!
宝宝2
因为…太阳是红色的!


宝宝3
不能把太阳叫做「月亮」,太阳的光可比月亮明亮多了!
(以上回答来自心理学家皮亚杰爷爷的访谈)

在成年人眼里,一个东西的“名字”来源于社会规则,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叫法,而与这个东西自身的特点似乎并没有什么联系。如果历史可以改写,我们的祖先也是可以用“niu”这个名字来称呼“树”的,而不一定要把它叫做“shu”。虽然我们嘴上这么承认,但是我们的心里也许还存在另一种直觉性的想法,就类似上面宝宝们的回答,事物与它们的名字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随意,似乎冥冥之中“注定要在一起”:一个东西获得了某个名字的原因在于,这个名字很好地描述了它的属性,比如「太阳」这个词儿反映了太阳的颜色和发光属性。
为什么孩子们、甚至一些成年人都会认为,事物和它们的名字之间存在一种完美的“匹配”关系呢?心理学家提出一种猜想,这可能是由于我们的大脑总“喜欢偷懒”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需要解释周围各种各样的现象,但是我们一般不会费脑子去想出一个“完美”的解释,而是会根据那些最容易进入大脑的信息来快速地想出一个解释(虽然可能不准确)。而这些最容易被想起来的信息,就是我们要解释的对象的内在属性。假如你需要解释“为什么停车标志是红色的?”,你最容易想到的解释可能是:“红色是一种醒目、容易吸引人注意的颜色”。而这样的解释会让你觉得,“红色”和“停车标志”之间的匹配是如此自然——“停车标志就应该是红色的”,而忽略了这种社会规则其实只是一种“历史的巧合”。

为了考察孩子们在解释时过于关注事物的内在属性的倾向,心理学家邀请4-7岁的孩子们回答下面这三种类型的问题:
(1)“为什么硬币是圆的?”:对于这个问题,孩子分别判断一种内部解释“因为它们是硬币”和一种外部解释“因为人们觉得这种形状比较合适”是否正确。
(2)“想象一下,如果人们想把硬币做成另一种形状,而且所有人都同意做成这种形状,你觉得可以把硬币做成另一种形状吗?”,孩子需要回答事物的属性是否可以发生改变。
(3) “你觉得硬币一直都是圆的吗,第一个做出来的硬币就是圆的吗?”孩子需要回答事物的属性是否从没发生过变化。
除了“硬币是圆的”,研究者还会针对“生日蛋糕有蜡烛”和“校车是黄色的”这些社会规则来提问孩子相关的问题。孩子的回答可以反映出,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倾向于使用内在属性来进行解释——认为内部的解释更正确、以及认为事物的属性是稳定不变的。
在研究中,孩子们还要完成另一个任务,他们会听到这样的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还不知道用什么名字来称呼这种动物(研究者指向一张画着斑马的图片),于是他们需要想出一个名字来称呼这种动物。当人们第一次给这种动物起名字的时候,人们必须叫它「斑马」吗?还是可以叫它其他的名字,比如「诞圣」(研究者造了一个假词儿)?
”
也就是说,首先孩子会看到一个熟悉的动物,然后需要回答,古人是否可以使用其他的不寻常的名字来称呼它。通过这个任务来考察孩子在多大程度上会认为,事物和它们的名字之间存在着合适的匹配关系——斑马就应该叫做「斑马」,而不应该叫做其他名字。

研究结果证明了心理学家的猜想,孩子们偏好内在属性的解释的倾向,与他们的朴素语言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那些更喜欢内在解释(“硬币是圆的,是因为它是硬币”)的孩子,也更倾向于认为事物与它们的名字之间非常匹配(“斑马就应该叫做「斑马」”)。在这些孩子眼里,「斑马」这个词语似乎很好地描述了斑马这种动物所具有的属性特点,而不是一个任意的标签!
研究者甚至在成年人的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一些成年人认为,“长颈鹿就应该叫做「长颈鹿」”,因为“长颈鹿(giraffe)单词中的‘a’有着长长的发音,就像长颈鹿有长长的脖子那样”!

实验中还发现,如果让被试首先阅读一段故事,故事中介绍了垃圾回收箱是蓝色的原因只是一个“历史巧合”——第一个垃圾回收项目的创始人碰巧选择了这个颜色。这个故事可以减少被试对内在属性解释的偏好,那么接下来他们对事物与名字之间的完美匹配的信念也会减少。反之,如果在被试阅读的故事中,强调了回收箱的颜色是由于一些内部原因——蓝色的可见度高、并且能忍受强烈的阳光照射。这个故事就会增强被试的内在属性解释偏好,从而更加相信事物与名字的匹配关系。
所以,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我们似乎有拥有一种对于“名字的必然性”的谜之信仰!而这种“内在解释”的偏好有时候还会导致我们产生其他误解,把人们“通常这样做”当成了“应该这样做/这么做才是对的”。比如将“为什么情人节要赠送玫瑰”的社会习俗解释成“因为玫瑰花很美”,于是继续推论“送玫瑰花才是对的”。也许下一次我们可以想一想,既然规则都是人定的,我们是否可以改变这些规则呢?!
本文参考资料:
[1] Sutherland, S. L., & Cimpian, A. (2015). Anexplanatory heuristic gives rise to the belief that words are well suited fortheir referents. Cognition, 143, 228-240.
图片来源:
pixbay
你可能还想看:
打破概率论的魔法在于……
透过“小窗”看儿童的执行功能
这个狼人好可怕呀!什么?人也是动物?
本文为婴幼儿心理公众号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欢迎转发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