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行》唐 李白(侠客行原文拼音)

要理解李白的这首《侠客行》的精髓,必须要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背景。
故事就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那时候,正是战国七雄各自为政的时代,而当时的秦国,凶猛的像一只饿虎,虎视眈眈的盯着身边的猎物。齐、楚、燕、韩、赵、魏这六国似乎随时都可能成为秦国的“大餐”。大战的气味越来越浓烈……
先附上一张战国时候的七国地图:

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大战于长平,赵国战败,四十万大军投降,被秦将白起坑杀。
之后,秦军更是乘胜围困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
无奈之下,赵国只好派人来魏国求救。
此时,魏国的君王正是信陵君的哥哥魏安。但是,魏王进退两难,出自自保的考虑,最终拒绝了赵国求援的请求。
而信陵君深知“唇亡齿寒”的意义,多次劝谏魏王出兵不果,遂采取了“窃符救赵”的想法。
而这个想法来源于信陵君的一名食客——侯嬴。
在这里就要插播一下信陵君的广告了:
“信陵君,姓魏名无忌(对,就是张无忌的“无忌”哦),是魏昭王的小儿子,也是魏安釐王的弟弟。公元前276年,魏安釐王即位,封无忌为信陵君,食邑封侯,成为魏国境内的一方诸侯。信陵君贵为公子,却从不傲慢待人,反而大开侯门,礼贤下士,广交天下英才。信陵君的交游,不问血缘世系,不问财富职位,看重的是个人的能力技艺,上自经邦治国,下至鸡鸣狗盗,有一技之长者皆为所用。极盛时期,信陵君门下的食客,号称有三千之众。”
洋洋洒洒这么多字,无非就是想铺垫一点:信陵君用的人,三教九流,不分贵贱。这就为下面朱亥和侯嬴的出场做了铺垫。

侯嬴,原本是魏国都城大梁东边的看门人,尽管家境贫困,在江湖社会、游侠民间,却有贤达之名。

朱亥,本是市井操刀的屠夫,力大无比。
而看门人和屠夫却最终成就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美名,不禁让人愕然。
据说,“窃符救赵”的具体提议者是充满智慧的侯嬴,也是侯嬴提出让魏王的宠妾如姬去盗取魏王的虎符。《史记》中也有记载“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你让你的嫂子去偷你哥哥的东西,这不是荒唐?但是一定是事出有因。据说,信陵君有重恩于如姬,这个忙,如姬是无法推辞的。
而我们要知道,“战国时期,军权掌握在国君手中,国君调兵遣将,用兵符作为凭证,兵符用铜之作,多铸成虎形,居中一分为二,左半符授予领兵出征的大将,右半符留在国军手中。国君调兵遣将时,书拟王命,同右半符一并交付使者,使者至军中宣读王命,将所持右符与将军所持的左符合符,验证生效,方可出兵。”这也是为何要如姬偷虎符的原因了。

提出让朱亥陪同信陵君一同前军营的也是侯嬴,因为侯嬴料到当时的领军大将晋鄙有可能心生怀疑。果不其然,当信陵君拿出虎符之后,晋鄙以“缺少王命和杖”为由拒绝交出兵权,遂被早有准备的朱亥用四十多斤重的铁锤击杀。

信陵君顺利的取得兵权,带兵击秦救赵。
之后,赵国之围被解。
可是,信陵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信陵君也再也不能回魏国,只能暂居赵国。
出谋划策的侯嬴,在信陵君手握兵权之后便自刎而死,侯嬴用烈士侠义的死,激励英雄,结束了自己美丽的一生。
救赵以后的朱亥,史书上也再没有记载。或许朱亥跟随信陵君一起到了赵国,或许是出游他国,都不得而知。但人生一世,能在历史上绽放瞬间的光彩,足矣!
而那个偷出虎符如姬,历史更是欠她一个交代。不过,很多学者也认为,如姬这个人或许是虚构出来,即便是真的存在,最后的结局也不会好到哪去,或者被打入冷宫,或者被杀……
“一将功成万骨枯”,历史总是重复着历史!又有谁能逃过命运的安排!
侠客行
唐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格式】五言古诗
【名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基调】抒怀(借侠客精神抒发自己心中的豪情壮志)
【年龄】李白44岁左右
【译文】
赵国的侠客帽上随便点缀着胡缨,吴钩宝剑如霜雪一样明亮。银鞍与白马相互辉映,飞奔起来如飒飒流星。他们武艺盖世,十步可斩杀一人,千里之行,无人可挡。他们大事做成后,拂袖而去将功劳和美名隐藏起来。
想当年,侯嬴、朱亥与信陵君结交,与之脱剑横膝,交相欢饮。与朱亥一起大块吃肉,与侯嬴一道大碗喝酒。几杯酒下肚就作出了承诺,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酒后眼花耳热,意气勃勃劲生,感动苍天,可贯长虹。朱亥挥金槌杀大将窃兵符救赵,使邯郸军民大为震惊。朱亥与侯嬴真千秋万古二壮士,声名煊赫大梁城。他们纵然死去而侠骨犹香,不愧为一世英豪。
谁愿像扬雄那样的儒生,白首著书,老死窗下呢?
【注释】
侠客行:乐府旧题。
赵客:燕赵之地的侠客。
缦(màn)胡缨:即少数民族做工粗糙的没有花纹的带子。缦:没有花纹的丝织品。缨:系冠帽的带子。
吴钩:宝刀名,原来的吴钩是指的一种弯刀,现在代指各种刀和剑。
霜雪明:谓宝刀的锋刃像霜雪一样明亮。
飒沓(sà tà):群飞的样子,形容马跑得快。
信陵: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为人礼贤下士,门下食客三千余人。
炙(zhì):烤肉。
啖(dàn)朱亥:让朱亥吃。啖:吃。
素霓(ní):白虹。古人认为,凡要出现不寻常的大事,就会有不寻常的天象出现,如“白虹贯日”。“意气素霓生”的意思是,侠客重承诺、轻死生的精神感动了上天。也可理解为,侠客这一承诺,天下就要发生大事了。
烜赫(xuǎn hè):形容声名盛大。
大梁城:魏国都城,今河南开封。
太玄经:西汉扬雄的一部哲学著作。
【创作背景】
李白的这首《侠客行》创作时间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这首诗应该写于公元726--727年左右,那时李白26、27岁左右,正值青春年少,壮志豪情,一心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功成身退,煊赫千秋。第二种观点认为这首诗是在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白44岁),李白被“赐金还山”之后在游齐州(今天的山东济南附近)时所作。
唐朝时期,游侠之风颇为盛行,特别是关陇一带“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的风习,更促成了当时少年喜剑术、尚任侠的风气。李白少年时代,颇受关陇文化风习的影响,因此,他自幼除勤苦读书“观百家”外,“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高冠佩雄剑”(《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甚至,一生都不离剑,堪称是“文武不殊途”,兼备于李白一身。李白出生于富裕之家,性格豪爽,看不上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方式,一句“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即可窥见一斑。李白极其狂傲,“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文韬武略,样样不在话下。李白一心想干一番大事业,“事了拂衣去,不深藏身与名”,功成身退,顺应天道,这是自命不凡的李白内心的豪情壮志。学就要学“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的魏国侠客,仗义出手,拯危济困,煊赫千秋。
个人更倾向于李白是44岁时候左右写下的这首诗,因为经历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似乎更加渴望的是能够得到像“信陵君与朱亥、侯嬴”这般和谐的君臣关系,所以才有这首诗中“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的感慨。
不过,无论是李白年轻的时候,还是被赐金还山壮年的时候,这首《侠客行》就是在以任侠意识为尚的社会背景之下创作的,充分表露了李白的豪情壮志。
【赏析】
李白这首《侠客行》是“借他人故事,浇自己块垒”,抒发了作者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形象地表现了李白的豪情壮志。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几句刻画了侠客的形象、高超的武艺和侠客精神。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带着头巾,身上别着闪亮的弯刀,白马银鞍,扬鞭疾骋。这有似乎点像曹植的《白马篇》中描述的“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大家可以脑补一下:一位高大的白衣少年,身骑白马,衣袖飘飘,疾驰而过……似乎天底下的侠客嗾使这个样子的。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引用了《庄子·说剑》的典故:“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描写了侠客高超的武艺。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渲染了侠客精神:淡泊名利。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将侠客与信陵君这样的“明主”联系起来。李白正是想结识像信陵君这样的明主以成就自己“谋帝王之术”的政治抱负。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这几句描写信陵君任用朱亥、侯嬴两位勇士窃符救赵的故事,通过歌颂侠客精神,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写信陵君款待侯嬴和朱亥,两位侠客为信陵君的大义和感情所感动,意气慷慨激昂如白虹贯日,许下比五岳还重的诺言。这里使用了一个典故:这里的燕赵侠士就是指的诗中的朱亥和侯嬴两位,魏国的信陵君依靠身边的侠客朱亥和侯嬴“窃符救赵”的典故。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赞扬朱亥挥锤击杀晋鄙而震惊赵国,虽然侯嬴和朱亥都死去,但在魏都留下盛大声名,侠骨传香,不愧为当世英雄。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李白通过对校书天禄阁草《太玄经》的扬雄来反衬侠客精神的崇高和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