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诗仙李白的侠客情结(十步一杀,千里不留行全诗)
青衣白马、剑走江湖、侠肝义胆、除暴安良、诗酒江湖、快意人生...,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游侠梦,不分年代。
侠客的历史十分悠久,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便是司马迁在《游侠列传》的记录。
唐朝通过武力统一南北,强盛的国力和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尚武任侠之风盛行。特别关陇一带,“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这就促成了当时社会喜剑术、尚任侠的风气。
李白便是应运而生的领头人。盛唐时期,王维、杜甫在诗篇中偶尔也显露出对游侠的向往和憧憬。
但是,只有李白,那么当真,那么力行,那么酣畅淋漓、活色生香!

李白自小就“儒生不及游侠”,史称其“十五好剑术”,范传正记他“少以侠自认”。
725年,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道:“...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后“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拜当时剑术大家裴旻为师,号称剑术天下第二。
李白嗜剑痴狂,据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出现了高达107次,除去地名武器之剑就有103次。类似青萍、霜雪、匕首、吴钩、干将、龙泉之类的剑名也出现了10多次,分布在106首诗中。可见李白对剑之痴迷,对侠客之仰慕。
崔宗之《赠李十二》中有云:
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
双眸光照人,词赋凌《子虚》。
李白自称“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骑骏马、配宝剑、胸怀利器,与侠客几无二致。
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
李白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写道: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当朝揖高义,举世称英雄。
《结客少年场行》中说:“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
《侠客行》中说:“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白马行》中他还说:“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三杯弄宝刀,杀人如翦草”,可见,李白不仅对杀人不感到害怕,反而用“高义”、“英雄”来赞赏自己。

轻财帛、重义气、好交友
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写到:
“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白之轻财好施也。”
正如他在《将进酒》中所说一样,“千金散尽还复来”,对于金钱,李白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至于金钱富贵,那些都是过眼云烟,他从未想过,也未缺过,从未让他动过心。
李白的一生结交颇多、人缘极广。蜀中才子吴指南曾与李白相约出访名山大川,往来于楚地崇山峻岭之间。然而在从江陵南下途中,友人暴病身亡于洞庭。
李白悲痛万分,“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当时路边的人没有不感动的。他守着尸首,甚而老虎来了,都不退缩,并于几年以后,返回友人墓地,背着吴指南的尸骨,正式安葬于鄂城之东。这是李白的“存交重义”。
在天宝之时,中原大乱,他《赠武十七谔诗》序文说道:“门人武谔,深于义者也。质本沉悍,慕要离之风,潜钓川海,不数数于世间事,闻中原作难,西来访余。余爱子伯禽在鲁,许将冒胡兵以致之,酒酣感激援笔而赠。”门人亦是武侠,可见交友之广。

敬赵客、济苍生、侠客梦
真正的侠,应该如金庸先生所说的那样: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只是理想太丰满,现实很骨感,没有人能看透李白的济世之才,他是空有一颗“安社稷,济苍生”的壮志雄心,却只能怀才不遇。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两句,就是对游侠精神中,为国为民精神的体现。
李白正是想结识像信陵君这样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的政治抱负。
所以才有了《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前人有曰:借他人故事,浇自己块垒。李白这首诗亦当如是!
《侠客行》是李白游侠精神的终极体现。慷慨激昂的背后,是李白壮志难酬的落寞。
侯赢也好,朱亥也罢,他们两位侠客,辅佐信陵君,成就了名震古今的功业,流芳万代。而游侠李白,却只能借酒浇愁,浪荡无为。
或许,云游天下,四海为家,以诗为剑,醉酒梦中,才是他的人生归宿。
有多少文人雅士期翼着梦回唐朝,期翼着做一回“举杯邀明月”、“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洒脱不羁、浑然天成,一身磊落风骨,传递着中国千古文人“侠客梦”的李白。
“如果能重来,我要选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