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都长什么样?(不能再具体了)(请问哪吒长什么样子)
“哪吒”都长什么样?(不能再具体了)
文/何小威
编者按:
最近,一部有关哪吒故事的国漫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仅上映16天,票房就高达33.38亿元,成了这个暑期档当之无愧的“王牌”。随着人们热烈的讨论,有关哪吒的形象也引起了争议。有人说,《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太“魔”了;也有人说,《哪吒之魔童降世》较为真实的还原了《封神演义》中的哪吒。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哪吒的世界,去看看其演变的过程。
哪吒的故事原型
“哪吒”,作为一个广为人知的人物形象,自古代时起,被广泛书写。
哪吒,原本唤做那吒,梵文全名那罗鸠婆(Nalakūvara或Nalakūbala),也译作哪吒俱伐罗,“疑出于佛经”。他“手捧戟,以恶眼向四方……毘沙门神其孙哪吒天神七宝庄严,左手令持口齿,右手诧腰上令执三戟槊”,而且“忽若忿怒哪吒,现三头六臂。忽若日面月面,放普摄慈光”。与此同时,作为四大天子的哪吒——方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不仅具有极高的悟性,“举目便领王界静,振铃还使九天担”,还“能驱鬼神”,以及扫除邪恶、保护世人等。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哪吒的故事逐渐被重新书写,历经宋元时的“发展期”,明朝时的“定型期”,其性格、形象、武器、武功和故事等,基本上定型。例如,在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里,哪吒“总角才遮囟,披毛未苫肩。神奇多敏悟,秀骨更清妍。诚为天上麒麟子,更是烟霞彩凤仙。龙种自然非俗相,妙龄端不类尘凡。身带六般神器械,飞腾变化广无边。今受玉帝金口诏,敕封海会号三坛。”
与此同时,吴承恩也较为清晰地概括了哪吒的身世和故事:“原来天王生此子时,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吒’字,故名哪吒。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蚊龙要抽筋为涂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板乐世界告佛。佛正与众菩幹讲经,只闻得幢幡宝盖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天王无奈,求告我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佛为父,解释了冤仇。所以称托塔李天王者,此也。”
在许仲琳的小说《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中,哪吒则由“佛身”演化为“道身”。在第十二回《陈塘关哪吒出世》里,许仲琳就介绍了太乙真人受昆仑山与虚宫元始天尊之命,送灵珠子前往陈塘关李家投胎出世。“李靖听说,急忙来至香房,手执宝剑,只见房里一团红气,满屋异香。有一肉球,滴溜溜圆转如轮。李靖大惊,望肉球上一剑砍去,划然有声。分开肉球,跳出一个小孩儿来。遍体红光,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镯,肚腹上围着一块红绫,金光射目。”之后,太乙真人收了哪吒为徒,“哪吒乃灵珠子下世,辅姜子牙而灭成汤,奉的是元始天尊掌教符命。”
后来,改编的有关哪吒的影视剧,基本上是基于《西游记》和《封神演义》来谋篇布局的,如《大闹天宫》(万籁鸣、唐澄,1961—1964)、 《哪吒》(张彻,1974)、《哪吒闹海》(严定宪、王树忱、徐景达,1979)、《风火战神哪吒》(陈子强、徐若瑄,1994)、《天庭外传》(陈志华,1997)、《莲花童子哪吒》(叶成康,1999)、《封神榜传奇》(又名《金刚哪吒》,王根发,1999)、《哪吒》(陈方千,1983)、《哪吒》(李元科,1986)、《哪吒传奇》(张藜,2003)、《十万个冷笑话》(卢恒宇、李姝洁,2013)、《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田晓鹏,2015)、《我是哪吒》(舒展,2016)、《新封神之哪吒闹海 》(罗乐,2019)、《哪吒之魔童降世》(饺子,2019),等等。
哪吒形象的流变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里,哪吒的形象取材于《封神演义》。按照导演饺子的说法:“真不敢完全照原著来,那实在太坏了。那里哪吒是别人都不惹他,他非要去惹别人,别人想跟他讲理,他也不讲理的,一言不合就动手……哪吒对李靖,也没有儿子对父亲的尊重,即便是自杀也是顺着他那‘一点就着’的性格,类似于‘叫你声爸已经算给你面子了,还敢这么管我’的赌气,所以就干脆削肉还母,剔骨还父,当时并不是说什么反抗父权。你真照原著拍,这谁都受不了,而且也不符合我们这时代的世界观价值观,所以我改动的时候,就所有的这些角色都是为了我们要讲的中心思想去服务。”于是,他从“打破成见,不认命,扭转命运”的特点出发,创造一个全“新”的哪吒形象。最后,却被观众无情地吐糟为“史上最丑哪吒”。
为什么说是“史上最丑哪吒”?
从该片的片名来看,导演注重的是“魔童降世”。也就是说,哪吒是“魔童”。所以,哪吒的形象更强调的是一种“魔”性。以至于,在外形上,哪吒的身形极为矮小,而且额头有一个红色的胎记,似火;头顶扎了两个双鬏发型,大大的“熊猫”眼和耳朵,高高的鼻梁,一排排大牙齿——时而令人生畏,时而又有点可爱,配一件红色小马甲和火焰颜色的裤子;他喜欢光着脚丫子,且脖子上被太乙真人套了一个乾坤圈。
一旦被激“怒”后,乾坤圈便会从脖子上取出,由此,哪吒就变身为少年。此时,他发型往后竖起,“具有白眼(丧失理智时)、冷酷眼神(非丧理智)两种状态”,大大的耳朵变成了尖尖的形状,衣服和裤子也更显凌乱,而且搭配了长长的混天绫——红绫。尤其是,当他手持太乙真人送给他的生日礼物火尖枪和脚踏风火轮时,又多了一份不可控的“魔”性。尽管饺子说,在处理哪吒形象时,淡化了其“魔”性,但这与之前的影视作品中“纯真”、“萌”的哪吒形象相比,其“魔”性仍大。可谓是具有颠覆性。
同样具有颠覆性的,应属于《封神榜传奇》(1999)和《十万个冷笑话》。《封神榜传奇》(1999)则完全摆脱了中国风,似乎是从日本动漫中寻求了灵感,创造出了一个有点“中二”风格的哪吒:成人身形,脸颊两边搭配了飘逸的长发;手、脚都增加了修饰物,而且衣服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裤子,更似裙子。这个版本的哪吒,如今看来,显得极为“另类”。
《十万个冷笑话》是根据漫画家寒舞的作品改编而成,由卢恒宇、李姝洁执导,其中哪吒是一个拥有萝莉脸型、肌肉男身体且喜欢卖萌的人物。重生后,哪吒又变成了“女体形态,身材苗条,温柔美丽的外表,皮肤清纯白嫩”,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哪吒的认知。
除了颠覆性之外,更多的影视作品是对哪吒之“善”与“美”,以及“英雄”等的刻画。例如,在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里,哪吒的形象就是按照三头六臂来设置的:前一身是手持火尖枪、脚踩风火轮;后面的左右身,分别拿了一个乾坤圈,而且每只手上都戴有小小的“乾坤圈”。更为重要的是,哪吒的形象是为了突出孙悟空的,所以,他身上的颜色皆以淡色为主。当然,这一形象的设计,明显可以看出创作者继承中国绘画的风格。就像《世界报》撰文称,“《大闹天宫》不但是有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艺术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与《大闹天宫》不同,在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里,哪吒成了主角,兼有人、神双重身份。为了贴近大众所熟知的哪吒形象,创作者们从传统民族文化和民间的传说中寻找灵感,同时又突出其孩子的特点,“希望哪吒能是一个:矫健活泼、机智勇敢、英俊、明慧、有思想、有感情、有尊严的现代的中国儿童形象”。所以,在保持其一以贯之的三头六臂的形象之外,哪吒的面部已经有了装饰的线条,尽管他是扎着两个圆圆的发型,眉毛之间画了一根红色的线条,呈现出“人”的表征。在本片中,哪吒的形象主要有四种:(1)穿着黑色点缀,红色为主的肚兜的哪吒;(2)里边是红色肚兜,外表是白色外衣(淡蓝边),而且配有紫色的裤子;(3)身披混天绫,双手戴乾坤圈且拿着火尖枪,而衣服装扮更多的是以“莲藕”的叶子为主。(4)重生后的哪吒,分明是一个孩子。
作为当年国庆的献礼片,《哪吒闹海》的“人、神、鬼、兽同台,关、海、洞、天都有,变化多端,画面美妙;动作性强,适合拍入动画片的镜头;场面大,人物多,充分展开是一块搞宽银幕动画片的好料”;与此同时,创造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哪吒形象——“赤身露体,浅色肉身,配以红绫和金圈,闪着两只乌黑机灵的大眼睛,显出稚气与智慧;两道硬挺的剑眉,显得十分威武,一派不平凡的孩子英雄形象”——体现出了创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冲破“桎梏”的勇气。因此,本版中的哪吒被认为是最为经典的形象之一,影响深远。当然,这种冲破“桎梏”的勇气,是与当时的环境有关。
张藜导演的《哪吒传奇》(2003)仍旧是着重表现哪吒成为小英雄的故事。按照美术导演张族权的说法:“全片通过‘哪吒’从一个身上有许多毛病,不懂事的孩子,经过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最终成长为一名真正的,为民除害的小英雄的经历,向上年儿童彰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了民族精神。”所以,在哪吒这一卡通形象设计上,就加入了一些现代儿童的个性特征,并且更加注重哪吒的美德与情操,以及少年的朴实和天真灿漫。当然,哪吒依然身穿红肚兜,梳着冲天鬏,脚踏风火轮。
不过,也有一系列真人版的哪吒。例如,《西游记》(杨洁,1986年)、《封神榜》(郭信玲,1990)、《莲花童子哪吒》(余明生,1999)、《封神榜》(刘仕裕,2001年)、《宝莲灯》(余明生、赵箭,2005)、《传奇·幻想殷商》(范小天,2005)《封神榜之凤鸣岐山》(金国钊、程力栋,2006)、《宝莲灯前传》(余明生,2009)等。在这些真人版的哪吒中,既有女性演员扮演——艾金梅、何美钿、蒋依依、宋祖儿等,又有男性演员塑造——王宝强、林志颖、陈浩民、吴磊、曹骏等。虽说这些演员所扮演的哪吒手持火尖枪,佩戴乾坤圈,但是却少了一些哪吒的神韵。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些以哪吒的形象作为暗喻的影视作品,如《青少年哪吒》(蔡明亮,1992)、《少女哪吒》(李霄峰,2015)等。这类作品去除了哪吒的“神性”,将其生活化,并放大其叛逆、迷茫、压抑等“负面”的色彩。
纵观有关哪吒的影视作品,可以看出,尽管哪吒都兼有着外在服饰、兵器等的相同性,但其最终的形象都有差异,表达的是不同的含义。不过,不管哪吒的形象如何流变,要想深入人心,就必须大胆创新,并且融入时代,表达时代的真善美。如此,才能创造一个影迷所喜欢的哪吒,一个属于中国形象的哪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