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夜场都有吴某凡(夜场要喝酒吗)
熬了一周,终于熬来周日,歇了一晚后857选手们开始摩拳擦掌。
上班素颜的脸此时上了浓厚的妆、邋遢的睡衣也变成了短裤短裙,美女们哼着节奏分明的小调,转身踏入了北京灯火通明的夜色中。
“周末不喝酒、人生路白走”。
北京的夜场文化之丰富,绝对担得起这句话。
阿姨的好朋友石榴就是个老蹦迪玩家了,夜场文化拿捏的透透的,出于好奇,阿姨今天特地和她聊了聊她的夜生活是怎样的...(以下为第一人称)
从青涩学生到叔叔阿姨、从海淀五道口到工体一条街,喧嚣将持续到凌晨四五点,再由老张拉面和海底捞继续接手热闹。
我曾也只是站在这样生活的门外,既抱着跃跃欲试的好奇、又怀揣着一颗不知从何下手的心,几年下来,稀里糊涂已是其中一员。
第一次被朋友带去夜店,我十分紧张。
还记得去的是当时挺出名的BabyFace,安检时又要盖章、又要查包,夜店小白完全不知道流程,还得故作镇定、生怕露怯。
一通操作后正式往里走,随着热潮越来越扑面而来,身体也不自觉跟着气氛兴奋起来。
穿梭在男男女女中来到卡座上,零星几个朋友已经入座,酒台上早就摆满了酒。
旁边的侍者特别“有眼力见儿”,酒杯空了立马续上、喝完一杯纸巾递来、就连烟灰缸都是落一次烟灰换一张泡了水的纸巾...
里面音乐震耳欲聋、舞池中男男女女随着节奏扭动,乍一看像一盒挤挤攘攘的沙丁鱼罐头。
最开始还有点“不知道自己该干嘛”的别扭,看什么都新奇,可随着几杯黄汤下肚,又不自觉沉醉起来。
但u1s1,我的夜店初体验并不算尽兴,被拘谨耽误了——身边的人们太耀眼,属实有点慌。
在夜场转悠最勤的是大学期间,那时已经换场到天堂和十三了。
其实大学生更多会喜欢去五道口的,毕竟是被名校包围的“世外桃源”,消费更便宜、气氛也更“年轻且躁”。
但那会儿我更喜欢工体的氛围,所以总和朋友穿梭在那儿。
约莫十来点钟,我会先跟朋友到天堂聚头。
一般分两种情况,要么没打算第二场就去工体西门那儿的总店蹦着,要么晚点还去十三就先去十三边儿上的地下天堂喝点。
基本那个点儿天堂早已经人满为患,占座儿全看运气,买上一打啤酒、几副骰子就开始“厮杀”。
喝到差不多微醺,就可以转战十三蹦迪了。
去十三除非当天有特殊表演,如百大DJ专场等等,不然是不用门票的。
既可以免费入场选择蹦野迪,也可以提早跟销售订卡座,低消看靠近DJ台的“环线”,越内环价格越高,大几千不等。
虽然看起来消费不低,但其实几个朋友A一下还是负担的来的,建议玩的晚的可以定一个。
卡座的好处在于空间较大、蹦累了还有个地儿歇着,经验谈:这可太重要了。
去的早还能赶上表演,私心说十三的表演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大有“百老汇”的架势,各个主题都很精彩。
只要天堂的酒喝到位了、接下来就自行发挥吧,简称——蹦就完了。
后来去多了我才知道,最开始的害羞根本大可不必,周围要么已经喝多了、要么玩的正嗨,就算你在舞池现场下腰,也没人太在乎。
后来OT开门,我被吸引过去尝过几次鲜。
虽然同是13旗下夜店,但OT风格跟十三还是不太一样,整体走工业风的装修,就很酷。
算得上北京EDM酒吧首选,喜欢电音的小伙伴可以来冲,相较13,OT的年轻人也多一些。
价位两者倒是差不多,但感觉OT的卡座比较小一点,平常活动不少,有活动就不能免费入场了,但门票价位也不高,百元搞定。
我OT去的少,再跑夜店就专注去PH了。
PH是北京HipHop爱好者的圣地,没换地儿之前更像间美式酒吧,氛围很好,打台球、蹦迪、射飞镖、抓娃娃都有,Play House之名坐实。
中间装修临时开了间快闪店,外厅游乐、内厅蹦迪,阿姨曾喜欢到周周都去,可惜开业新店后快闪店就关了。
现在换到了OT边上依然是火到爆,HipHop风格照旧,放的都是国内外知名黑怕歌曲,DJ很给力,也常会有Rapper过来演出。
PH去的年龄层较低,都是潮男靓女,后半夜简直嗨翻了,舞池、DJ台边上分分钟斗舞,有喜欢的Rapper也可以来这碰一碰,几率不低。
唯一缺点就是面积不算大吧,但卡座空间倒还行,价位也比较低,在西路上性价比很高了。
随着年龄上升,我的蹦迪频率随之下降,颇有种心有余力不足的悲戚。
所以夏天来了以后,我和朋友就不约而同的约到了三里屯那里花园顶楼的Martini。
Martini的装潢挺浪漫的,集合地中海风味和热情,拍照简直是网红模板。
坐在Martini的露台,吹着北京夏天独有、干爽宜人的晚风,享受着音乐和美酒,一周的疲惫瞬间得到了放松。
和夜店的躁动不同,这里的热闹恰到好处,既给了你都市的摩登气氛,也给了你与三五好友聊天、玩耍的空间。
我在和S阿姨聊这段时回味了这几年的“疯狂”,感叹了一下青春的精彩。
一方面希望为“想去夜店玩、但不了解所以不敢去”的小伙伴简单科普下——也不是龙潭虎穴,大胆去就是了。
另一方面也希望在初步了解后,大家不会因不了解而发生危险。
很多人对“夜生活”抱有一些想法,但其实我想说,去玩乐的心态本身很重要。
我去玩这些年从未遇过危险,本质上也是因为一了解自己的酒量底线、二玩乐掌握好分寸、三跟自己亲近的朋友一起出行。不是每个夜场都有吴某凡的。
了解一些夜场文化还是很有趣的,各有特色的人、光怪陆离的事,像是随着酒精挥发在夜色中,但却又留在了记忆里。
当你带着些微的上头,和朋友们大声欢笑、挥汗共舞时,现实的压力在那里好像不再存在。
你拥有了一个短暂的乌托邦,做放肆的自己。
有时从黑漆漆的夜店走出来会正巧赶上日出,黑白的亮度差一瞬间让你有些恍惚。
看着身边熙熙攘攘散去的人,清晨的风和第一缕光打在身上,假若有幸没醉,会有种“生活又在继续”的轻笑,二分的失落、八分开心。
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