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赏析 或者随笔(《祝福》鉴赏写作背景是什么)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鲁迅《祝福》
我愿称鲁迅先生手执着用文字绘画的神笔。
上述文段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作为开头和结尾部分,关于春节的环境描写极为生动形象。首句就开门见山,点明主题“新年”。一句“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就好像意味深长,奠定全文浓厚的年味。描写春节的爆竹时,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官,运用“灰白色”“闪光”和“钝响”等等词汇,以震耳的爆竹声和闪亮的烟火一下抓住读者,将读者带入热闹喜庆的新年气象中。
此后介绍了“我”家乡“祝福”的习俗,爆竹始终作为线索贯穿。家乡的雪花“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从纷飞的雪花到春节的烟霭,鲁迅的目光再回到镇上,却用了“一团糟”这个词,展现出漫天大雪凌乱而年味风色交杂的故乡模样,语气并不强烈,慢慢展开后续叙事。
最后再次由一阵爆竹声引出结尾,与开头相呼应。鲁迅采用“爆竹声拥抱市镇”这样新鲜的表达,整个市镇仿佛都被热闹气氛所包围,被瑞雪所笼罩,天神在全镇人的期盼里降下祝福,拥抱人间。以至于“我”的情感也被激发涌入这烟火世间,在幸福的未来料想里“蹒跚”,在散懒和舒适里愉悦的走向祝福中新的一年。
但如果你看过全文的话,会发现隐匿在“祝福”背后的真实人间。有人被祝福在愉悦中走向新年,有人被遗忘在寒冬里逝于黑夜。也许要说祥林嫂也是被祝福的,祥林嫂是鲁镇唯一一个质疑灵魂有无的人,是鲁镇最接近于觉醒的人,是被祝福脱离这封建礼教而用死亡否定这烟火假象的,一味醒药。同样是祝福,何其相远乃尔。
而她身外的镇民全都在自我瞒骗的“幸福”中“散懒”而“舒适”,“醉醺醺”而“蹒跚”。无人醒也无人用心同情。无人永持正义,无人敢触向真正的光明。但并不能说他们有错,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只是有人看似冷漠,有人觉得彼此吵闹。祥林嫂在被迫嫁进大山那年就死了,儿子被狼吃掉那年就死了。此后留存的只是一具记忆力衰退、只会重复说“我真傻”的皮囊。往后她一度又一度在人们的闲言碎语与嘲弄中死去,在主人的抛弃下死去,最后在万家灯火、良宵佳节下死亡反倒是解脱。
鲁迅先生大笔一挥,描绘的是水晶球般外表闪耀却易碎的春节。在层层叠叠、喧闹的爆竹声响反衬之下,只觉心酸。他的画里一重又一重,讲述的是新年习俗、陈年往事,也讲述他的彷徨,他的呐喊,他在世人沉醉不醒之时反讽辛辣的浓墨重彩。
我走入那副春节之画,我听见他祝福下个春节有人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