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让“村晚”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一扇窗
“政府工作报告字字写到我心窝里,句句印在我脑海中”,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玉成的体会是,“过去的一年,政府取信于民,办了很多老百姓满意的好事实事,老百姓看得见平安、摸得着幸福”。
余村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余村村考察,叮嘱乡亲们要“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余村村不负所望,2023年推出了“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实施了大学生青创行动,布局了音乐潮玩、咖啡露营等新业态,构筑逆城市化大场景乡村优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247万元,全村1000余名村民共获得集体分红313.19万元。
一村富了不算富,一起富才是真的富。余村村又携手周边24个建制村,一盘棋统筹引进人才和资本,发展“大余村”,形成了“余村大景区”抱团发展格局,以50倍的空间布局促进资源共享,让周边村庄共享余村的流量和红利,形成以点带面、片区联动、整体提升的生动局面。余村村还积极打造全要素零碳乡村,制定了全国首个建制村全域全要素的零碳乡村规划——《中国·余村零碳乡村建设规划2022—2035》,建成了首个乡村碳中和建筑“余村印象”和全国首个乡村零碳公园……余村村持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正向着“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的目标快速迈进。
“余村的实践证明,乡村既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一个梦工厂,还是一个聚宝盆。”汪玉成说,由农民自编自导、自排自演的“村晚”发源于浙江,如今点燃了中国,由于演的是乡亲,说的是乡音,唱的是乡愁,舞的是乡情,这种“简单快乐”所体现出来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乡亲们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自觉追求,这种“本色表演”,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诠释,极大地提高了乡亲们的参与度、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增强了党和政府的引导力、向心力、凝聚力、感染力和战斗力。
在汪玉成看来,“村晚”不仅是场晚会,还是乡村文化艺术的“宝箱”、民俗文化的“展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市”,更是农民守望乡土的浪漫宣言、发现并展现自我价值的宝贵舞台、寄望美好乡村生活的载体。
如何让孕育于乡野、植根于乡村,承载乡愁、激发年味,展示乡村风貌、传承文化之美的“村晚”成为中华大地上更加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汪玉成建议,一要强化政府引导,出台激励政策。通过以奖代补的激励政策,形成常态化开展“村晚”的机制。同时,要通过政府主导评选“村晚”年度好创意、好音乐、好舞蹈、好歌曲、好小品等好节目,遴选示范“村晚”等激励方式,营造开展乡村文化活动的热烈氛围。
二要激活村民主导,挖掘民间潜力。要让“村晚”的舞台真正热起来,需要一批有热情、有才艺的民间艺人,塑造出能打动村民的好节目,鼓励让他们在“村晚”活动迸发创作和表演的热情。
三要深化市场驱动,形成良性循环。办“村晚”不能止于热闹,要从乡村小舞台走向社会大舞台,放大IP价值,用“村晚”助推乡村旅游,让“村晚”在提高农民收入、弘扬乡土文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本报记者 姜 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