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临朐:城关街道这几场“村晚”,刚好!-2021年临朐城关街道拆迁计划表
大众网记者 李溯 通讯员 孟晨 潍坊报道
开演啦!
悠扬激荡的歌声瞬间引爆全场气氛,百灵之声艺术团的合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引得掌声、喝彩声不断,村民更是将舞台围了个里三圈外三圈……这一幕发生在潍坊市临朐县城关街道的傅家峪村“村晚”现场,连日的低温也阻挡不了老百姓对文化淳朴的热爱。
“一家人早早吃过晚饭就来了,不赶早就抢不到好位置。”村民谭家坤提前就带着家里人来到了村文化广场,“这样的晚会,我们村已连续办了6年,每年都像今天这样热闹。”

年年办,年年看,为何还年年热?让群众演、让群众看,这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
不在大剧院,不搞大排场,20平方的舞台,几曲山歌,几句乡音,几段舞蹈,一个个当地群众自编自导的“草根节目”,这种“土味”更能让村民感受到文化就在身边,一张张幸福笑脸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变的是如何更好地迎合百姓口味,不变的是让百姓大饱“文化口福”。在城关街道,乡村文化振兴的气息脉动、生机活力,就藏在了这一台台接地气、聚人气的“村晚”里。

以前的“村晚”往往被认为是一场过年的晚会,但在城关街道,“村晚”被认为是一种常态化文化惠民的具体举措。“我们坚持以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目标,以‘村晚’等乡村小戏活动为抓手,秉持群众参与、群众乐享的原则,努力让文化成为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重要纽带。”城关街道文化站站长王晨晨说道,这已经是城关街道正月里举办的第5场“村晚”演出了,三里庄“村晚”入选全国“村晚”试点。
把文化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送进百姓的心坎里,打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村晚”缘何能够深受喜爱,群众自发、展现特色、因地制宜,节目散发着“人情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凤凰村的节目单可见一二,吕剧、京剧、黄梅戏、周姑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受他们欢迎。
“村民喜欢什么我们就演什么,这样的文化活动才有意义。”凤凰村党总支书记刘景信说。当村民聚集在一起,讲的是乡音、唱的是乡情、舞的是乡韵,表达出了农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增进了乡里乡亲之间的感情交流。立足百姓大舞台年年搞活动、场场做出彩,“村晚”这个舞台让乡情更深、乡音更亲,实现了群众与文化的双向奔赴。

何以让“村晚”常态化?一场“村晚”不难办,难在如何让村晚办好且可持续。
城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叶森介绍,村晚的策划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让村民“当主角”,从活动的策划、组织、演出,让乡亲们参与其中,“演什么,怎么演、谁来演”都由村民自己说了算,让群众的自发性成为其常态化的重要源泉。二是推动政府、群众、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村居群众自发开展活动为主,政府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正向的循环。
开展“文化下乡”“文企联姻”、庄户剧团“进城比武”、民间艺人“擂台比拼”等活动,正是城关街道推动群众文化迈向全民化时代的点睛之笔。
比如,凤凰村演出得到了在外优秀人才企业大兴公司赞助支持,傅家峪村与乡村振兴促进会、临朐百灵之声艺术团相联合,西安村加强村内的文体带头人建设,组织开展文艺汇报演出……在这里,人人都可以做“民星”、展技艺。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群众不仅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城关街道将坚持“土味”和“人情味”,以当地文化底蕴为基础,让群众诉说自己的故事,创造出生动红火的节目,让“村晚”不仅成为民俗文化的“展台”,更成为展示乡村新图景的绝佳的窗口,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