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暮年鸿鹄志依旧,贤才未满堪青云-《短歌行》古诗原文翻译
《短歌行》是东汉时期曹操的诗歌佳作,该诗以四言为主,一共八节,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富含音韵美;全诗以悲凉慷慨为感情基调,抑扬顿挫,低昂迂回,该诗以“忧”字为诗眼,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短、贤才难得和功业未成的忧愁苦闷之感;诗人融情于景,寓理于情,精心构建意脉,巧妙化用名句、以比兴用典之法,将抒情与言志结合,语言简单而含蓄,表现了求贤若渴的情绪状态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
曹操创作《短歌行》的艺术特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赏析:
(一)知人论世,诗心求源
《孟子·万章》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只有了解了作者的人生经验和所处的社会状态,才能避免穿凿附会和主观臆测,正所谓“知人论世”。曹操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在陈寿《三国志》中有了较为详细的实录,以此为基础,可对《短歌行》这首作品的意旨有更加深刻的解读。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次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大战后,他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致力于建功立业
历史上的曹操机警、有权数,批判曹操的张溥评价 “周公所谓多材多艺者,曹瞒诚有之”,可见曹操智慧谋略异于常人。曹操提倡“唯才是举”的政策,政策内容包括“求贤令”“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等。他以建功立业,统一中国为己任,凭借超常的军事战略能力和领导才华统一北方,堪称一代枭雄。事实上,曹操不仅是一位精明强干的军事家,更是一位才华卓越的文学诗人,他十分敏锐地发现了诗歌的教化作用,以诗为旌旗,以歌为战鼓,摇旗呐喊,扩大影响,帮助自己招纳贤才,壮大政治队伍。《短歌行》的创作正迎合了他招贤纳士的政治目的,因此,诗人在表达感时伤世,求贤若渴的思想情感的同时,也体现了强烈而锐利的入世理想和政治锋芒。
(二)紧扣诗眼,领悟诗情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是诗歌精神的凝聚点, 是关照全诗的感情所在,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短歌行》中最富情感表现力的字词是“忧”,“忧”字在诗歌中出现了三次,分别是“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忧”也就成为了本诗的诗眼。在诗歌中,诗人也解释了自己为何而忧,诗歌通篇表达了三种“忧”情,第一种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第二种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的求贤不得,第三种是功业未成。在这三种忧情的相互交织下,诗人将自己对贤才的渴望由暗到明、由浅入深地不断吐露出来,也表现出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
(三)分析手法,品读意象
诗人在紧扣诗眼的同时,运用精炼的写作手法表现了自己的忧愁与幽思,一是全诗大量采用比喻和比兴的表现手法,少数地方运用了借代和用典的手法。如第一节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四句中描写了饮酒唱歌的场景,感慨人生这样的日子还有多少,如同晨露一般转瞬即逝,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已经太多,该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时光如同朝露般易逝的慨叹。联想到此时的曹操已经54岁,接近暮年,与普通人安稳晚年,及时享乐的愿望不同,他仍旧壮心不已,坚持统一天下的理想,令人敬佩。第二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四句中表达出了强烈的忧愁之情,在激越不平的宴饮歌声之中,诗人心中的忧愤如同长河般绵延不绝,如何排遣心中的忧虑呢,大概只有喝酒了吧。诗人之所以忧愁,是因为正值建功立业之际,急需贤才的辅佐来稳固和推动伟业的发展,然而贤才难得。诗人自问自答,为求暂时的解脱而饮酒,但是,逃避也解决不了问题,贤才还是没有投靠于自己。这里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以酿酒人杜康的名字来指代酒。第三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四句化用了《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本意是说男女之间的思念之情,女子埋怨男子不主动遣送消息给自己。曹操化用这句话,也是表达出希望贤才能士能够主动来投奔自己的内心愿望,“子衿”一词也成为了贤德君子的代称。第四节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引用了《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表达出招纳贤才的高度热情,将渴望贤才的情感提升了一个层次,展现出了“礼贤下士”的求才姿态。第五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一句反问,将诗人不满足于现状,渴望拥有更多优秀人才的心理又加深了一层,是前四节情感的一个照应和复现,也是一个强化和提升。第六节“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这四句表明贤才屈驾远至,诗人与他们摆酒设宴,开怀畅谈,互诉衷肠。第七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表达了我为明月,君为繁星,我为绿树,君为乌鹊,我枝可依的婉转指示,可是三国鼎立的局面下,贤能的人们不知道明主在何方,不能够心意明确地归顺于我的帐下。第八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诗句,原典为“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表现出大海不弃涓流,故能成其深邃,高山不弃土石,故能成其巍峨,揭示出贤明的君主必须拥有包容的博大胸襟,广纳贤才,物尽其用,才能够坚守住苦心建立的基业,曹操为求贤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效仿周公吐哺的故事,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将以虔诚之心来敬重贤才并礼遇贤才,以求达到“天下归心”的目标,而“天下归心”正是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理想愿望。
二是诗人将忧思寄予在大量的意象之中,汇聚成隐性的意脉,并且随着诗人的情感不断地衍生、曲折和转化,全诗情感波澜起伏,抑扬低昂,首章悲怆昂扬,经历多重起伏,尾章浪漫张扬,形成一种奏鸣曲式的统一而丰富的环形结构。孙绍振教授在《文学文本解读学》中说:“单独孤立的意象,不足以表现情感特征,故意象往往以群落的形式出现,而情感的运动则隐于意象群落之中,此谓意脉。”如“朝露”一词引出人生苦短的“苦”与“忧”,构成意脉的脉头;第二、由悲凉走向慷慨的豪情;第三、借“杜康”寻求解脱;第四“青衿”一词引出思念贤才的沉吟;第五、“明月”则烘托出贤才难得的忧伤,忧情显得更加剧烈,达到了不可断绝的程度;第六、“契阔”,久别重逢,举杯交谈的欢快;第七、“谈讌”时心灵之间的欢快沟通;第八、“乌鹊”指代的是受战争迫害的百姓,对黎民百姓无枝可依的渺茫的同情;第九、“天下归心”的政治和人格理想。
综上,这首诗以“忧”为主题,运用比兴手法,借用典故,寓理于情,寄意与象,通篇蕴含着对贤才的渴望,选贤与能的政治原则,唯才是用的政治策略,表达了对光阴易逝,功业难成的感慨,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实现天下统一的理想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