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聊斋志异》这本书?-《聊斋志异》的评价如何
从《画皮》的花花公子的悲剧,到《倩女幽魂》宁采臣和聂小倩的人鬼情未了,我们在影视剧中,见过太多《聊斋》里的爱恨情仇。
而蒲松龄想要说的,却远远不止这些。
由于蒲松龄一生不得志,因此,真实的《聊斋志异》,往往笼罩着一种感伤怅惘不公之情,比如下面这个故事就可以体现。
故事从河南彰德(今河南安阳)一个土财主朱大兴讲起的。这个朱大兴,家境非常殷实,但又非常吝啬,不是逢年过节、生儿嫁女这样的大事,从来不肯请客,饭桌上一片肉都找不出来。不过正像那句俗话说的「每一枚硬币都有它的出口」,对于朱大兴来说,这个出口就是女人。只要美色当前,花多少钱都不心疼,平时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到处钻窟窿盗洞地和那些风流女人们鬼混。
这一天夜里,这朱大兴又不知道从哪个风流女人那出来,回家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少妇独自在夜色里行走。夜色里看不清容貌,不过看身材绝对是一流。一个女人在夜色里独行,朱大兴猜测一定是从谁家里跑出来的,顿时心生歹念,赶上前去,连威胁带哄骗地将她弄到了自己家里。
到家点上蜡烛一看,朱大兴的眼睛都直了。对于这个女人的描述,《聊斋志异》的原文很简洁,就两个字:「美绝」。但就这两个字,就把一个女人的美形容到极点了。朱大兴见过的女人也算不少,但这么漂亮的,绝对是第一次。朱大兴问她的情况,回答说是姓霍,想再问详细点,霍女就生气了,说你既然敢收留我,又何必问这么详细?要是你怕了,干脆就放我走好了。见霍女这么漂亮,朱大兴哪还敢再多嘴,于是霍女就住在了朱大兴家。
把霍女留在家里,朱大兴才知道,她简直就是个烧钱的机器。粗茶淡饭是不行的,大鱼大肉又嫌腻,只有燕窝、鸡心、鱼肚白这样精细的东西才能吃得下。她的身体不好,经常生病,每次生病,没有人参汤是治不好的。她又是个时尚达人,定要绫罗绸缎才肯穿,而再好的衣服,只要穿过几次就嫌弃了,一定要做新的才行。她还是个艺术爱好者,十几天一定要请戏班子到家唱一次堂会。
朱大兴虽然吝啬,但霍女那楚楚可怜的样子实在让人心疼,所以也就只能咬牙满足她的要求。这样的日子过了有两年,朱大兴家渐渐败落下来,供不上霍女的挥霍了。
朱大兴万般无奈,只好降低了霍女的生活标准,把燕窝汤改成肉汤,渐渐肉汤也不能保证每顿都有了。随着生活标准越来越低,霍女也越来越不耐烦住在朱大兴家了。终于有一天,霍女在一个夜晚离开了朱大兴家,跑到了一个姓何的大户人家里。
何某世代官宦,为人豪爽,也有好色的毛病。得到霍女这样的绝色佳人,自然非常高兴。于是也和朱大兴一样,竭尽全力供养她。朱大兴后来打听到霍女跑到了何某家,就到何家要人,何某不以为意,于是朱大兴就要到县衙去告何某。按照何某的意思,拼着多花钱,也要将霍女留在自己身边,这是就有一个宾客给何某出主意,说你收留别人的逃妾,这是犯法的勾当;再说霍女这样挥霍无度,就是家有金山银山,要不了多久也会消耗殆尽。您还是将霍女交还朱大兴为好。何氏一听,如梦方醒,于是就将霍女交还了朱大兴。
在朱大兴家住了也就一两天的时间,霍女再次逃走。这次,霍女跑到了一个姓黄的书生家。黄生家境贫寒但倜傥多才,妻子死后一直单身,晚上正在读书,忽然有人敲门,打开门一看,是个绝色的女子——自然就是霍女了。霍女把自己的情况告诉黄生,请求黄生收留。黄生一听是从别人家逃出来的,坚决不肯收留,但霍女又是撒娇又是耍赖,说什么也不走;而撒娇耍赖之间,那种娇媚和可怜劲儿,又实在让人无法拒绝。
黄生半是可怜,半是心动,于是答应她留下,唯一的顾虑就是朱大兴可能会前来索要霍女,不过朱大兴一来看出霍女终究是留不住;二来也是确实穷了,养不起霍女,也就不再追问霍女的踪迹。这样一来,黄生就放心地将霍女留在家中。
但像朱大兴何某那样的富裕之家尚且供养不起霍女,黄生这样的穷书生,又怎么可能养活得了她呢?但这霍女自从来到黄生家,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民间称赞女人能干,就说她「炕上一把剪子,灶上一把铲子」,用这话来形容来到黄生家的霍女,绝对不是夸张。从煎炒烹炸,到针织女红,霍女无不精通。从昔日的养尊处优,到如今的勤俭持家,霍女没有表现出任何不适。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几年,夫妻二人的日子过得温暖而幸福。
忽然有一天,霍女提出要黄生护送自己回娘家看看。黄生有些奇怪,说你从前说娘家已经无人,怎么今天忽然又要回娘家了呢?霍女说当初我是随便说的,我的娘家在镇江,从前因为跟一个浪荡子私奔,沦落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