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拉索桥断裂凸显基建落后,100万亿卢比投进去,也不好说
印度古吉拉特邦发生一起惨剧,拉索桥断裂导致100多人死亡。这并不是一场天灾意外,而是印度基建问题多重弊病的必然结果。
发生事故的古吉拉特邦,正是莫迪的老家。这座拉索桥是当地著名景点,事故发生时正值排灯节,很多人买票上桥玩。
整起事故的发生不仅是游客安全意识的淡薄,桥梁管理单位的失责,拉索桥的偷工减料,还有政府与非专业企业的“合作”
有英媒根据现场视频和目击者的说法总结出,事发前有一名男子抓着桥两侧猛烈晃动,有在场者提醒了工作人员,但工作人员却没有什么举动。
按原先计划,这座拉索桥需要的维修时间是8到12个月。但事发时这座拉索桥才仅仅重新向公众开放5天,刚结束时长7个月的翻新。
经过调查,曾承接翻修工作的两家承包商都是没有资质的,先签订合同再外包的奥利瓦集团,和当地政府签了15年合同,但业务范围并没有基建相关内容,而是印度最大的钟表制造商。政府为何会选择这样和项目不搭边的集团签订长达15年的合同,匪夷所思。
负责翻新的人员也承认,他们没有换缆索,只换了地板。实际上,拉索桥的桥面非常薄,厚度差不多只有1厘米,而且中间还有蜂窝状的填充物。翻新后也没有进行系统的检查和维护。面对这样的工程结果,奥利瓦集团总经理竟然还能说出,“桥梁至少能维持8年,人可以在桥上无所顾忌冒险”这样的话。如此着急对外开放,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为了赶上排灯节,抓紧卖票收钱。
这一次事故也再次把印度的基建问题,拽回到了公众视野之中。印度的类似事故并不是孤例。2019年,修建了42年、耗资将近200亿卢比的贾坎德邦大坝,在启用22小时之后坍塌,官方解释问题出在老鼠洞上。2020年7月,一架耗时8年建成的大桥仅仅运行了29天坍塌。2022年4月,耗资百亿卢比建成的一架大桥,因为雷雨天气而坍塌。
其中不乏偷工减料、监管不力的问题,并且折射出印度基建领域一直的几个弊病,耗时长、安全性不足等。
由于中印都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还都是人口大国,中国的成功,也给了印度很多启示。尤其是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基建能力在全球南波万,成了中国经济奇迹的一个重要支撑。
这些,印度都看在眼里。2014年莫迪上任后,也开始了基建计划,连续抛出了“国家铁路计划2030”、“萨迦尔玛拉”倡议等若干计划。当然,印度的基础设施也确实不佳,如果不完善,迟早都是发展的一个瓶颈。单从物流效率来说,就不可能和中国是一个量级。
有的国外网友会酸,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只要有钱就可以解决,事实真的如此么?
2019年的全球竞争力指数中,印度在基础设施一项排名位列140个经济体中的第70位。与目前全球第五大经济体的地位,似乎还不太相称,印度的财政部报告也指出,印度的基础设施滞后确实对于全国生产总值,造成了4%到5%的拖累。
2021年9月,莫迪提出要启动100万亿卢比的基础设施计划,来振兴印度的经济。不过,印度国内外都对这个计划,有所质疑,原因就是莫迪这个计划已经连续提了3年了,都是纸面繁荣。
既然基础设施发展对于印度来说刻不容缓,那么“痛点”在哪儿?为什么总是干打雷不下雨?莫迪的100万亿卢比计划又有哪些阻碍?
第一,印度也想成为“基建狂魔”,但实力与野心并不匹配。主要原因,缺钱。基础设施的建设,一般都是需要资金多、周期长,印度2022年国内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缺口高达50万亿卢比,相当于莫迪计划的一半。
第二,征地太难,印度和日本合作的孟艾铁路,5年只修了大约10公里。
第三,基建能力不行。中国基建狂魔的称号,不是谁都能拥有。无论是基建设备、技术能力、人员效率,印度要补的课太多了,即使能花钱引进中国建筑企业进入项目实施,印度各部门的官僚作风,也不足以支撑项目能快速推进。大家看看印度-缅甸-泰国三国高速公路就知道,太累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