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螽斯的螽的正确读音是哪个?-诗经螽斯注音版阅读
# 诗经-周南-螽斯原文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注:原文三段,用三支小简。
# 诗经-周南-螽斯解析《螽斯
》三言“宜尔子孙”,表明主旨关乎后代生育。但作者提到“尔”,是向谁说呢?这要确定作者为何人方能弄明白。
此篇入《周南》,作者又提到子孙,那么作者只能是周公或周公夫人,时间上当是周公长子伯禽得子;但由于此时周公在东征,则作者只能是周公夫人。周公夫人向夫君报喜当祖父了。
螽,蝗虫,群居动物,繁衍能力强。斯,为“嘶”之音误,雄虫以左右翅相摩擦或以后足腿节的音锉摩擦前翅的隆起脉而发音;嘶羽,即振动羽翼鸣叫。汉代腐儒写错字,又不研究蝗虫怎么发声的,自然弄不懂“斯”字是什么意思了。反倒把周公夫人用字之巧妙给隐没了。
诜诜,历来解释是通假“莘莘”,其实是汉儒写错,原本就是莘莘,音误。蝗虫本是群居动物,交配季节蝗虫聚集在一块。
薨薨,又是音误字,原为轰轰。雄蝗一起嘶叫,声音形成共振,响遍旷野。薨指天子崩,周公夫人怎么会如此没水准?她要是用这么个字形容虫鸣,周公就可拿之当一辈子笑话了。
揖揖,还是汉儒造成的音误字,原为“依依”,言虫互相依靠;雄虫嘶羽是为吸引雌虫交配,雌雄依靠才能交配。“子孙”当为孙子之倒文,言伯禽夫妇生子,夫君当祖父。蝗虫交配季节在夏季,周公夫人以之喻意生子,故伯禽长子出生于夏季。
“振振”,得子孙而家族旺盛之意。
绳绳,指得子孙而血脉如丝一样绵延不绝。
蛰蛰,伏蛰之意,任何生命都有成长阶段,指孙小将来成人大有作为(那是未来鲁君)。
周公之《七月》言:“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五月为夏历五月,大致相当于西历六月初到七月中旬期间。其中“斯”亦为“嘶”之音误,嘶螽动股也。周成王二年夏历五月,伯禽之妻生男子,周公夫人得知消息,书信《螽斯》向在东征的夫君周公报喜。因周公太师的身份,此信按乐制由周王室大司乐
存档配乐并公开于天下。
至于历来关于此篇的后妃不争有德而子孙兴旺之解释,真是迂腐之见。汉儒以赋比兴解读诗经,此篇也这样被赋比兴出后妃之德;可是雌虫岂会嘶羽?好歹随便找个地观看下吧。# 诗经-周南-螽斯字词释义
斯:嘶之音误,嘶鸣。诜:莘之音误,多也。
薨:轰之音误,声音洪亮。绳绳:如绳一样绵延,指血脉延续。
揖:依之音误,依靠。子孙:孙子之倒文。就题目:螽,音zhōng;振,四声;蛰,上声。
# 诗经-周南-螽斯译文
蝗嘶羽,聚莘莘。你有孙子,兴旺旺。
蝗嘶羽,声轰轰。你得孙子,脉绳绳。
蝗嘶羽,相依依。你之孙子,伏蛰蛰。# 诗经-周南-螽斯他家解说评价
## 《毛诗序》
载:“《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前文算是勉强对;后文则是胡言。《螽斯》主旨是报喜。
## 郑玄《诗笺》
载:“凡物有阴阳情欲者无不妒忌,维蚣蝑不耳,各得受气而生子,故能诜诜然众多。后妃之德能如是,则宜然。”伯禽得子时就一妻无妾,不知其妻妒谁去?
## 孔颖达《毛诗正义》
《正义》本载有蝗发音机理。陆机《疏》云:“幽州人谓之舂箕。舂箕即舂黍,蝗类也。长而青,长角,长股,肱鸣者也。或谓似蝗而小,班黑其股,似瑇瑁叉,五月中,以两股相切作声,闻数十步是也。”孔颖达抄写一遍,又不思考,跟着郑玄胡说。
## 宋刘克撰《诗说》
载:“《螽斯》:美周室多男之詩,興也。”此说虽然没弄懂本篇缘由,但也未离作者原意;比孔颖达等务实,不迂腐。
## 朱熹《诗集传》
载:“螽斯,蝗属,长而青,长角长股,能以股相切作声。……尔,指螽斯也。”朱熹也是知道蝗虫如何发声的;可是,他为甚要把尔字诠释为螽斯呢?
载:“后妃不妒忌而子孙衆多,故众妾以螽斯……比之。”周公夫人可没这意思。不过按朱夫子之意,尔不应当是指妾之夫吗?前言不搭后语,也是糊涂虫。
## 方润玉《诗经原始》
载:“美多男也。”倒也合原意,不过,只一男。
载:“(《诗集传》)谓后妃不妒忌而子孙众多,亦属拟议附会之词。且谓此诗为众妾所作,则尤为武断。”朱熹的解读确实是胡言,方儒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