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越來越多的工作交給RPA來辦理,企業和員工有了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去操作其他事情。面對RPA可以帶來的諸多好處,很多的企業用戶也馬不停蹄的上線RPA,以求加大自己的企業競爭力,以免在這場追求效率與速率的現代"商戰"中敗下馬來。其實有很多RPA的軟件商如今都把自己的用戶鎖定在"B端",因為只有企業那種大業務量的工作流量才需要RPA的協助和替代。但是隨着時間的退役,RPA終究會轉向"C端"普通用戶,因為在未來的工作場景當中,每個人都會有那些值得RPA機械人協助甚至替代的工作,比如資料的提取、郵件的發送、文件的篩選等等。隨着時間的推移,RPA終究會服務於"C端"普通用戶,成為如今我們每個人手機當中的"私人助理".
一、科技及軟件企業的部分現狀
1、決定市場的不止於技術
傳統軟件行業,大多是買方市場,當市場開拓時,市場消息的靈通性,人脈基礎,響應快捷性與否等等,都決定是否能夠拿到訂單, 是否能擴大市場規模。
很多企業的建立都是率先以人脈為基礎資源的。"酒香也怕巷子深"一方面要抓人脈,另一方面也要抓產品。
2、很多甲方企業擁有自主研發能力
有時,甲方企業完全可以自主研發項目,留給乙方的項目,相對來說更複雜。這無疑增加了乙方企業的負擔。"你不做,有別人做"的顧慮,讓產品價格難以提升。這讓乙方企業如履薄冰,眾多乙方企業只能"迎難而上".這類項目不僅是開發成本,更多是維護成本。
"甲方爸爸"的一個新的需求,一個小的組件改動,都是需要大量的資源去匹配。雖然可能甲方企業為此會支付一部分費用,但功能開發成本也會大量增加。並且很多資源投入到項目中,產品研發創新資源就相對不足。
3、項目定製化的"難"
很多甲方企業在軟件採購的時候,經常項目需求不可控。"甲方爸爸"即是客戶,更是"金主",項目往往都是定製化的。工程師畢竟不是業務層人員,這樣我們的工程師就需要詳細弄清楚業務邏輯架構,這樣的情況會造成開發周期增長。有時候一點理解偏頗,就造成了項目的往返,項目的周期長了,回款就慢了,維護成本也變得高。
有自主研發能力甲方企業,可以慢慢的對自己的需求進行精雕細刻,但與甲方企業自主開發不同的是,支持乙方公司的是項目的一筆筆資金地回籠。
4、馬太效應愈發強烈
在眾多項目實施中,很多企業依靠靈敏的嗅覺,捕獲到商機,開發出一個很好的軟件產品,並且在市場上頗受歡迎,但緊隨而來的是"BAT 級"的公司,馬上類似的產品就推出,並且憑藉他們的資源,帶給諸多新型企業更大的挑戰。
5、人才匱乏 &"降維"打擊
很多技術人才,有時由於受不了公司決策失誤而離開。而"技術一般人"卻顯得非常忠誠也受到重用,公司新鮮缺乏"新鮮血液"的融入。最終,企業慢慢朝着下坡路發展。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隨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變化太快了!"雲、大、智、物、移",每個方面都要顧及到,否則互聯網時代,說不定對你的"降維打擊"會不期而遇。
6、甲方用戶集中在大型企業
當前中國 RPA 的客戶主要還是大型的國企、央企、金融機構、醫療機構、能源公司、物流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大型企業就這麼多,在大型企業項目中,往往 RPA 企業會面臨被定製化的需求,RPA 企業往往被甲方企業束縛手腳,標準化無法展開。並且 RPA 這樣的產品在一開始就競爭白熱化。
二、RPA 市場用戶呈現"下沉"趨勢
在我們兩年的 RPA 項目開展中,發現中小型企業對於 RPA 的採購,相較於大型企業就沒有這麼多"講究",標準化 RPA 產品有時更適用於他們。這樣一方面節約RPA公司研發成本,另一方面也減少了甲方企業的採購成本。
"無需複雜的招投標,從項目接洽,到落地實施周期相對比較短。"在某一次業務會議中,我們的業務同事這樣評價到中小型企業的 RPA 項目。
1、他們的需求更好落地
例如:我們的客戶是長三角的一家中型的服裝 OEM 企業,他們的報稅流程涉及上海、廣東、江蘇三地報稅。經過電話會議,他們三地的工廠財務只需用標準格式的表格,在日常工作中將訂單的流水數據錄入表格,我們的 RPA 工程師在設計的時候,自動進行數據鑒別,三個地區的報稅只要一個流程就好。類似於這樣的需求,為 RPA 產品標準化提供了依據和需求。
這家企業在用到 RPA 之後,人事部門又需要招聘大量的工人,這些簡歷的篩選工作量是非常大的,HR 也用到了 RPA 機械人。
在近期,他們有這樣一個需求:他們的供應商有很多家,他們每個月會根據供應商響應速度,產品質量,出現問題數量等方面進行供應商優質排名,以前他們的採購部都是手動進行數據歸納,效率很慢。我們有個工程師正好為某教育機構做了一個"打分機械人",該工程師簡單修改之後,這個"打分機械人"完美的嫁接到這家企業需求之中。
其實,類似的打分機械人,在其他學校、企業應用也是很多的,那麼我們的 RPA 標準化逐漸就有了依據。
2、他們的項目周期更短
沒有紛雜的 POC 和招投標,一個 RPA 項目的落地,有時只要一兩周即可。周期短,一方面意味着回款周期更短,另外一方面也使得維護更方便,並且他們樂於參加 RPA 相關的培訓,一個設計器,他們可以自由進行延伸,滿足他們的業務需求。
一個中小企業的項目可能總的額度不大,但"小頻快"的特點更受 RPA 公司歡迎。
3、他們的市場更加廣闊,數量更多
目前中國的中小企業近 2600 萬家, 佔全國企業總數的 97%.現在市場上 RPA 項目都集中於大型企業之中,售前投入成本較高,並且回報有一定不確定因素。
而中小型企業的 RPA 的需求也非常強烈,他們的需求更加小型更加標準,售前售後環節簡單,用通俗的話說,他們"一單是一單".
三、RPA 機械人 轉向C 端用戶
無論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工資單發送"、"郵件群發"、"月報稅",這些固定重複的工作都是需要的。那麼怎麼用最高效的方式,讓 RPA 產品快速嫁接用戶需求?
這裡有幾個典型互聯網企業的嫁接 C 端用戶的例子:
例如:易企秀,C 端用戶可以自己設計模板上傳到平台中,其他用戶採購你的模板之後,你也可以分得一部分利潤。再例如視覺設計師常用的花瓣網,也是同理。
近期眾多 RPA 廠商正在加緊全開放試用模式的探索。在我們用戶群中,也有很多 C 端用戶,他們也在積極的學習和探索更多的流程適用性。
對於 B 端用戶來說,他們需要更加容易入手的流程設計,他們希望用更簡潔更快速的方式操作,更短測試時間。如果他們的流程購買是直接在平台上購買工程師的,這樣的方式無疑會幫他們減少一大筆成本。
例如:他們希望自動報稅是這樣子的——有一張標準的表格,日常工作中這些表格數據就在不斷完善,報稅的時候將表格拖入軟件中,RPA 機械人開始工作…沖杯咖啡,慢慢喝完咖啡後,報稅就完成了。
例如:他們希望簡歷篩選是這樣子的,我想要資深的工程師,需要碩士以上學歷 10 年工作經驗的,並且是有醫學真實世界研究經驗的——打開 RPA 機械人,我們輸入模糊需求,機械人自動幫我們打開簡歷給我們篩選,這個時候我正好去面試一下,面試回來機械人已經幫我做好工作了。
以上的這些終端需求,介於"標準和定製"之間,我們的 RPA 企業,或許無法幫助最終用戶一個個的去完善這些需求,但是採用開放模式之後:甲方企業可以在平台發佈一個流程設計需求,眾多 C 端的工程師來響應,誰做的好,就用誰,這樣企業花的錢也少,C 端工程師也能小賺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