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思维导图】《尚书》第三-尚书经典篇章
【内容梗概】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内容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其主要思想是“鬼治主义”,就是遇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天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在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书法沿革等历史原因,在西汉时期流传着《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两个版本,也造就了西汉《尚书》“古今之争”这一经学大史迹。之后一番战乱《古文尚书》便失传了,但三国时期出了一位孔安国又伪造了一部《古文尚书》,冒名顶替一千年直到清初才被人们彻底识破。
《尚书》记事比较是间接的,记言比较是直接的。中国的记言文发展于记事文之先。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两周金文也多以记言为主。
《尚书》称为经,始于《荀子》,到汉代普遍。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就是各自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
古文派不重哲学而重历史,负保存和传布文献的责任,所留心的是章句、训诂、典礼、名物之间。
东汉初,杜林在西川的漆书《古文尚书》一卷,经贾逵、马融、郑玄作注,《古文尚书》才显于世。张霸作《古文尚书百二篇》伪书。
三国时王肃伪作《孔子家语》《孔丛子》及孔安国《古文尚书》,并带着孔安国的传,用力阐明儒家的“德治主义”。与《尚书》原有“鬼治主义”相冲突。东晋梅赜献于元帝。伪《古文尚书》孔传和马郑注的尚书并行。唐孔颖达编《五经正义》,《尚书正义》便用伪《古文尚书》。
南宋吴棫、朱子,元代吴澄,明代梅鷟,清阎若璩、惠栋、丁晏证伪。
思维导图
经典常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