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1万招不到人,为什么有工作却无人应聘,大家却要挤破头皮扎堆求职(月薪两三万却招不到人的行业叫什么)
月薪1万招不到人,是市场的提醒,也是社会的反馈,更是一些公司自作的结果。
过了3、4月招聘黄金季,又迎来了毕业季,今年将有1076万高校毕业生步入社会。面对就业难,用工紧张的话题,再一次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只是这明明是两个需求关系的话题,为什么会同时发生在相同的时期呢?为什么有工作却无人应聘,大家却要挤破头皮扎堆来求职呢?
近日人社部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招聘与求职最缺工的职业排行表数据显示,100个职业中有36个属于生产制造及相关行业,24个属于专业技术人员,制造业的缺工状态持续。
更有媒体报道,现在有的制造业公司,为了招到人才,咬牙将月薪增加到1.4万,却还是招不到一名机械专业的学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我国以前是制造大国,那时有大量的空闲劳动力,属于一个低工资的廉价劳动力时代。可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发展,再加上人向高处走,水向低处流的发展规律。
很多人为了改变命运,拼命学习,想通过学历来改变命运,哪怕是子女问题上,也是笨鸟先飞,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策略。
在就业时更是灵活运用,选择热门专业,需要体力劳动的制造业,也就慢慢被坐上冷板凳。由热门转为冷门。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制造虽然已今非昔比,不再是工业生产体系中最基层最基础的加工工厂区,大量的密集型企业也在寻求转型,尤其是时下制造业的稀缺性技术人才,更不是我们传统认知,老观念里的蓝领工人。
但人们的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太深,几乎没有人想加入其中,在他们的思想里工人就是最底层,靠体力吃饭的劳动者,付出的劳动与回报不成正比。
如今的蓝领工人虽然标准发生了变化,也需要具备高科技知识,但这种转变需要全社会的配合,虽然国家政策已经向打造制造业强国转变,但精英化的认知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
工资是决定人才走向的最直接体现。在以前,凡是加工生产制造专业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工作后,一个月也就几千块钱,一个岗位还有很多人争着去,那是因为劳动力富裕,人员普遍素质低,工作机会单一。

现在随着工作机会的多元化,即使你给出14000元的月薪,想要让985名校的学生进制造业,几乎不可能。
这种现象也表明,这个时代,劳动力市场上人才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高薪招不到人,已经不再是年轻人选择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嫌弃工人社会地位不高的原因,而主要因为企业并没有建立合理薪酬体系,赋予对年轻人人生价值的尊重。
制造行业要想改变现状,重回当年的巅峰时代,就必须跟上时代,改变用人观念。时下社会制造行业的现状是需大于供,要想改变无人可用的局面,提高制造行业工人的薪酬是第一步。

然后再结合年轻人所追求的职场环境,努力转型升级,搭建一个合理的供求关系平台,形成理想的市场环境,再加上政策的引导,必定能让年轻人看到制造业的未来。
时下年轻人报考大学,为什么都抢着读国际贸易专业,那是因为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就业市场需要大量掌握国际经济贸易利率、熟悉国际贸易事务、掌握外语的专业人才,所以市场需求始终决定着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向。
只有让高校培养、单位需求,人才选择这三者之间形成一个闭环,才能解决制造业无人可用,热门行业人满为患的人才分布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