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如果你的人生目标还只是为找一份工作,路只会越走越窄。(施一公演讲)
填志愿该不该直奔就业,找工作要不要考虑高薪?
某网红老师辅导填报志愿以就业和高薪为导向,得到广大家长和学生的认可。

哲学家,周国平这样说:
毫无疑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要为谋生而工作。但最理想的情况是谋生与自我实现达成一致,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同时又能借此养活自己。
能否做到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要靠运气。不过,我们相信,在开放社会中,一个人只要有自己真正的志趣,终归是有许多机会向这个目标接近的。
就个人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自己真正的志趣,机会只可能对这样的人开放。也就是说,一个人首先必须具备快乐工作的愿望和能力,然后才谈得上快乐工作。
择业时考虑薪酬不足怪,只是许多人也许只有这一类外在标准,没有任何内心要求,对工作的唯一诉求是挣钱,挣钱越多就越是好工作,对于作为自我实现的工作毫无概念,那就十分可悲了。
事实上,工作的快乐与学习的快乐是一脉相承、性质相同的,基本的因素都是好奇心的满足、发现和创造的喜悦、智力的运用和得胜、心灵能力的生长等。
一个学生倘若在学校的学习中从未体会过这些快乐,在走出学校之后,他怎么可能向工作要求这些快乐呢?学校教育的使命是让学生学会快乐地学习,为将来快乐地工作打好基础。
而很多高校开设专业也直接与市场挂钩。每当一个行业热起来,就会看到高校里的相关院系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近年来,很多高校先后开设过物流专业,物联网专业,现在又有高校开设了预制菜专业。
其结果反而是人才的紧缺,一边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这表明市场本身已开始向教育提出质疑,要求它与自己拉开距离。
教育应该比市场站得高看得远,培养出人性层面上真正优秀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自会给社会——包括企业和市场——增添活力。

人最终拼的是心智水平,在心智水平面前,具体的专业知识都不是问题。
施一公院士说:有些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有时候会陷入一种无端的狭隘,在一些消极的言论影响下,天天想着找工作,为找工作发愁。天下之大,有这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当你把自己限制到这么小的一个圈子里的时候,你的路只会越走越窄。

在为生计而活的同时,我们应该为生命本身争取最大的空间,人生只有一次,为真实的内心而活,才没有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