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耳饰分为哪几种?如何佩戴?(中国古代耳环的原始作用)
中国古代耳饰
耳饰即悬于耳朵上的装饰。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描述了佩戴耳饰的古代女子之美。通过以往对中国古人发饰、胭脂等装饰品的介绍,相信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了中国古人的爱美之心。但我国古人的装饰品远不止于此哦,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先辈的另一种类装饰品——耳饰吧。
中国古代耳饰分类
中国耳饰的历史久远,种类丰富,主要有玦、耳珰(dang,一声)、瑱(充耳,读音为:tian,四声)、耳环、耳坠、丁香、耳钳七大门类。
中国古代耳饰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耳饰最早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的新时期时代。
新石器时代,先民将饰品作为与天地通灵的象征,并且坚定地认为玉是可以使人沟通天地神灵的重要媒介之一[1]。因此,佩戴饰品在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中十分盛行,且多为玉制饰品。新石器时代男女均有穿耳戴耳饰的习俗。
此时期的耳饰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耳珰,先在耳唇上穿大的圆洞,再将腰鼓状耳饰插入,如沈阳新乐遗址出土的煤精耳珰(图1)。

第二种是玦,环形带有缺口的扁圆形玉饰,象征“天圆地方”(图2)。玉玦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分布范围极广。第三种耳饰多以各种形状的绿松石及玉制品为耳坠,造型为鱼形、锥形、三角形和环形,其分布不如耳珰及玉玦普遍。

夏商初期,耳饰文化仍有一定的延续,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龙形玉玦(图3)。商中晚期后,中原地区出土的耳饰较少,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仍有耳饰出土,多为金质耳饰,出现了环状形制的耳饰——耳环,如北京平谷刘家河商墓出土的金耳环(图4)等。
综观此时出土的穿耳人物形象,主要是以神人及奴隶形象为主。神人巫师佩戴耳饰具有一定祭祀意义,而奴隶佩戴耳饰则带有明显的惩罚和地位卑贱的标志[2]。由此可见,夏商集权政治取代神权政治后,穿耳成为奴隶和刑罚的标志,因而出现全面衰退现象,尤其在中原汉族中已不再流行。


另外,周代出现了一种很特别的耳饰,称为“充耳”,又叫做“瑱”。它是戴冠或者插簪时,以丝线垂在头两侧,长度正好垂在耳际,以塞住耳朵的玉饰,男女均可佩戴。
充耳除了起到装饰的功能,还具有礼仪的象征,表示人们不该听的事情不要妄听。充耳自周至秦汉、魏晋南北朝以及初唐,被上层社会的女性接受,已成为一种制度规定下来。到了明代,冠冕垂充耳仍然沿用,清代由于废除了冠冕,充耳才退出了政治舞台。[3]
自周代至前唐,中原地区女性的耳饰出土较少,一些少数民族仍喜欢佩戴穿耳耳饰[4],如秦汉西南苗族和傣族佩戴的耳珰(图5)

总体上,自秦汉至前唐,与神权有关的耳珰、耳玦逐渐消失,耳饰形制主要为充耳、耳坠和耳环,充耳多为玉石,耳环多为圆形金制,耳坠多为玛瑙、绿松石、琉璃、玉石等串连而成(图6)。

宋代,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人们通过要求女子缠足和穿耳来加强对她们的约束,这间接导致了宋朝穿耳之风的盛行。
宋代女性耳饰整体风格趋向世俗化,形制更为繁缛,题材和图案都带有一定的美好寓意[5]。耳饰多为耳钉、耳环和耳坠,基本上以黄金为材质,如浙江衢州南宋墓出土的葵花形金耳环(图7)。

辽金至元朝,都是以北方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政权,因而男女都有穿耳佩戴耳环的习惯,造型和图案都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6],如辽宁建平辽墓出土的鱼龙形金耳环、凤形金耳环(图8),契丹族独有的U形耳环。除了金、银材质外,还用玉制作耳饰,如飞天纹饰玉耳饰等。

明代的耳饰大多崇尚轻巧,既用耳坠又用耳环,这一时期流行茄子形、葫芦形和灯笼形的耳环[7]。
还有一种珠饰,由一颗或多颗的串珠组成金耳环也很受欢迎,如江苏扬州明墓中出土的穿珠金耳环。除耳环外,明代的耳坠在耳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一般上部为圆环,环下缀一组饰品,如明定陵出土的10件精美的耳坠(图9)。

明末清初,耳饰中出现了一种以丁香花为题材、十分小巧的耳饰,称为“丁香儿”(图10),十分流行。
清代的耳饰制作精美,取材广泛。无论是满族还是汉族,戴耳坠的现象十分普遍。佩戴者一般无需取下耳环,只要换掉底下的坠饰即可[8]。
坠饰的设计多为一些有趣的形状,如凤凰、核桃、葡萄、鸟笼、花朵等。皇宫妃嫔耳饰一般为珍贵的宝石、翡翠、玉石、珍珠、珊瑚等,再饰以金银,精美绝伦,如清宫廷妃嫔点翠珊瑚米珠寿字耳坠(图11)、金镶珍珠翡翠耳环等。清皇宫的满族女性还有一耳带三件耳饰的习俗,并且称环形穿耳洞的耳饰为“耳钳”(图12)。



民间富裕人家的女性通常用银、铜制造,外层鎏金,材料虽不如皇宫珍贵,但造型和装饰手法有独到之处,如江苏泰州博物馆收藏的花篮形耳饰。此外,明末的“丁香儿”仍是清代女性喜爱的耳饰。
爱美之心不分性别,不分朝代。小小的耳饰不仅仅承载了中国古人的爱美之心、反映了我国古人的审美倾向,其发展的兴衰历程更是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女子地位的变化。希望通过本次介绍,能帮助大家对我国古代耳饰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如果有帮助到你,就点个赞和关注吧。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主号:“青鸟 汉服韵”,带你了解更多汉服文化知识!
参考 · 文献
[1]叶舒宪.珥蛇与珥玉:玉耳饰起源的神话背景——四重证据法的玉文化发生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2(1):1-10.
[2]王嵘旭.新石器时期玉玦的造型分类及在耳饰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7(5):288.
[3]李芽.唐代耳饰研究[J].服饰导刊,2012(1):14-18.
[4]李芽.汉魏时期北方民族耳饰研究[J].南都学坛,2013(4):15-23.
[5]许静.宋代女性头饰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6]党郁.北方地区耳饰初论及相关问题的探讨[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0.
[7]李芽.明代耳饰款式研究[J].服饰导刊,2013(1):13-22.
[8]刘馥凝.清代后妃黄金首饰赏析[J].中国宝石,2002(2):132-134.
[9]于海燕,王雨娴,雷威. 中国古代耳饰分类及发展历程研究[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5):45-47. DOI:10.3969/j.issn.1674-8697.2019.0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