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聊“玦”(玦这个字叫什么名字)
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一种器型。

注:战国玉玦,藏于故宫博物院
《白虎通》记载:“玦,环之不周也。”由于形状比较特殊,用途有众多的说法。
一,为啥要有个缺口?
对于器型来源的分析,大都是靠猜想。
迄今为止,发掘出来最早的玦是内蒙兴隆洼文化(距今8000多年)遗址,出土一对玦,在人头骨耳部两侧。

注:内蒙古兴隆洼遗址出土
由此,人们有两个相关推断:
1,由于年份很久,在史前时期,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崇拜;
2,头骨耳部两侧出现,因此推测为耳饰;
首先,从形状来猜测,确实与女性生殖器官有些类似;
其次,作为耳饰也不排除可能,毕竟出土位置是佐证,但是怎么佩戴呢?
难道是将耳肉塞进缺口?
或者是将耳垂打个大洞,把玦从缺口处塞进去?这也太疼了吧?


不过,这两张图片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或许古人的耳洞真的很大……
有的学者认为玦的出土并非都是成对出现,例如藏于广州博物馆的汉代水晶玦,广州汉墓M1172出土的,就是单只出现。

注:图片来自于《广州出土的汉代珠饰》
这也不能排除耳饰的可能,古人就不能戴单只么?
虽然尺寸大,克重高,但是挡不住先民们喜欢……
还有一种说法,之所以有缺口是古人对于自然规律的认知,而体现在玉石作品上,“月盈则亏”,“盛极则衰”。

二,扳指的前身?
古书也有对玦作为射箭用具的记载。
《诗·衞风·童子佩韘传》韘(shè),玦也,能射御则带韘。《疏》玦,挟矢时所以持弦饰也。
首先,韘这种器物是与拉弓射箭有关系的,最早出现为实用器。

注:商代玉韘,藏于故宫博物院

注:百度百科对于扳指的用法照片
从实用性来看,韘实用时需要有个凹槽或者凸起,可以卡住弓弦。

注:清代皮质镶骨扳指,故宫博物院藏
类似这种器型,则为实用拉弓实用,如果平滑或者雕刻的则为装饰功能了。

注:清翡翠镶金里扳指,故宫博物院藏
从器型和使用习惯上来看,扳指由韘演化而来的,这个可以解释的通。
但是玦,作为一种有缺口形状的器物,对于射箭来说有何意义呢?
即便是做成这种高桩的器型,缺口仿佛对于射箭来说也没有任何帮助。
因此,玦就是韘,这种说法貌似靠不住。
三,玦就是佩玉?
《广韵》记载,佩如环而有缺。
《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举了三次玦,让项羽下决心杀了刘邦。

注:鸿门宴连环画
图中用红圈标注的位置,则是范增举玉玦。
范增,是项目反秦的主要谋士,社会地位可见一斑,如果是耳饰,那么范增在这种场合里把耳朵挂的玦举起来?
这并不符合逻辑。
因此,解释为男子的佩玉,还是比较合理的。
四,玦还有什么记载?有何含义?
我们看两张照片,古籍对玦的记载:


行事果断的人佩戴玦,这种美好的象征意义。
鸿门宴中范增举玦三次,有两种可能:
1,谐音示意,让项目赶紧下决定,速速出掉刘邦;
2,玦代表决断;
决断的意思也在古籍中有所记载:
《广韵》中记载: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返,赐玦则决,义取决。
《荀子大略》中记载:绝人以玦,反决以环。
有人认为古人与朋友断交,则送个玦。仔细分析一下好像不太合情理。
既然决定不再来往了,那肯定是结仇了,还送人个玦?没搞错吧?
如果是帝王对大臣这个层面,还可以理解,毕竟有君臣之谊,很多事情还是不要撕破脸,送个物件隐晦的表达也在情理之中。
五,玦有什么材质?
多见的玦材质有和田玉、地方玉、玛瑙材质,水晶材质最为少见。
国内出土的水晶玦数量更少,找到如下几个:

注:图片来自于《广州出土的汉代珠饰》

注:博罗横岭山墓出土,藏于广东惠州市博物馆

注:香港白芒遗址出土
六,水晶玦是什么年代呢?
本文的宗旨是闲聊、交流、探讨,不搞学术研究,我们拿广州市博物馆的汉代玦与惠州市博物馆的西周-春秋时期的玦对比一下。

图中从左到右数第3、第6个玦的器型与广州市博物馆的汉代玦并无差异。
前朝的东西出现在后期墓葬中的情况屡见不鲜,是否可以将这种器型的水晶玦年代最早推到周朝呢?
我们将接触过的环类做个对比,玛瑙环和水晶环。


这种玛瑙环和水晶环已经被定义为春秋时期,也就是东周早期。
器型上与玦非常的类似,只是在于缺口上的差异而已。
仔细观察包浆皮壳基本一致,打磨工艺更是一致,我们来做图片对比。


注:玛瑙环的斜面和平台打磨痕


注:水晶玦斜面和平面打磨痕
目前已知,玛瑙环水晶环中间的孔制作工艺是敲击。
那么水晶玦的中孔制作工艺会不会类似呢?敲打成小孔,再打磨?
由于标本太少,暂时无法确定制作工艺到底是什么。
很多学者认为水晶玦是用管钻取芯,但是内圈为什么会有棱呢?太不合理了。
所以小火认为水晶玦的内圈也是敲击工艺,并非管钻。

相反和田玉材质的玦有明显的管钻取芯特征,各位可以多观察。
一家之言,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