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最怜天上月(读纳兰的四首蝶恋花(纳兰性德感情线)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棲蝶。
环和玦(读JUE):皆为美玉,“环”似满月,“玦”似缺月。


天上月,应该是古人诗词歌赋里出镜最多的吧!我们耳熟的就有很多:李煜的“春华秋月何时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举杯邀明月…”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更是在年年的中秋让人想起;还有“当时明月在,只照彩云归;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等等,但是从没觉得他们俗气絮叨,却都会给我以美的享受。
即使现代科技技术已知道,月亮上没有飘香的桂树,没有捣药的玉兔,没有伐树的吴刚,没有偷出灵药而被迫飞到月亮上孤单生活,害满相思的嫦娥;而且知道了月亮上并不美丽,而是分外荒凉:无水、无气、无土、无花。可能是几千年的文化已深入到我们的骨髓基因吧,每每晴夜,或晴朗的白天,看到那高挂天空,或圆或弯,当然更多是弯,就像容若词里“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我们都会把自己的思念寄托给她,把自己的美好愿望期许于她,,这应该就是文化的沉淀和浸润吧!
这么多写月的诗句,但读到容若的“辛苦最怜天上月”这句感动到了,更体会到让的细致体贴,他让我对月有了别样的感触,不似其他的诗词只对月倾诉,月是景;而他是感受月自己。后边的“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更让人感受到他的情深的极致!尤其是最后的“认取双棲蝶”以进一步宣泄了他对妻子的深情思念!
城上清城下杵。秋尽离人,此际心偏户苦。
刀尺又催天又暮。一声吹冷蒹葭浦。
把酒留君君不住。莫被寒云,遮断君行处。
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这首散花楼送客诗,送行离别的诗词,也读了很多,如熟悉的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的“回首自兹去,潇潇班马鸣”,和唐诗的送别诗词比,容若的送别诗词少了些旷达豪放,多了细腻柔软和忧郁不舍,想起来刘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只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叹文字的魅力,更叹词人们的才情,表达出这丰富的情感,又文字的不同。又让人联想许多许多…
萧瑟兰成看老去。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
阁泪花愁不语。暗香飘尽知何处。
重到旧时明月路。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
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生。


兰成: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侯景叛乱时,庾信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后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间,梁为西魏所灭。北朝君臣一向倾慕南方文学,庾信又久负盛名,因而他既是被强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侯。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所以,庾信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如此至老,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有《庾子山集》。 容若自比兰成。
这首词读起来,句句都有在不同的地方读过的感觉,但又那么自然无缝地组合在一起,浑然天成,不得不佩服词人的学识。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青冢是指昭君墓。
一首容若诗词豪放意蕴较浓的词,让人知道他即使词人也是一名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