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代表不只有孔孟,还有个毒舌派荀子你造吗?(儒家荀子的思想主张)
人经过改变,一旦变弯了,就再也不会变直了。——荀子《劝学》
荀子是谁?
关于荀子生平的记载非常少,《史记》对他的记载不足200字,还不涉及任何生活细节(甚至写错了他的年龄)。
荀子既不像他的师祖孔子一样经常和徒弟们打情骂俏,还和南子有一段说不清的暧昧关系。
也不像前辈孟子一样喜欢各种绕弯子讲故事,还培养了齐宣王、梁惠王这些一天不挨骂就不舒服的受虐狂听众。

荀子的人生就如简笔的勾勒,意未尽而笔已停,只留下几笔粗粗的线条和大片不是悠远的留白。
这个人们所不熟悉的荀子,其实牛逼闪闪~
首先,他是“说理散文”的鼻祖。
孔子带着学生们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走到哪一屁股坐下,哪就是课堂。
孔子会就学生的提问啊,刚刚路遇的大妈小孩的行为啊和弟子们唠唠嗑,说说俏皮话。

弟子们一看老师清嗓子了就赶忙拿出纸笔,“快记下来,老师又说话了。”
他们记录下了孔子每一句话,等着孔子死后,连忙整理成《论语》发表,这种师生友爱和谐共赏的文章风格,叫做“语录体”。
孟子就聪明得多,在活着的时候就和弟子们一起编书赚稿费,《孟子》虽然也是“语录体”散文,但已经有很多记事的成分了。

荀子在前人基础上大步迈进,每一篇散文几乎都是独立的标题论文,逻辑严密清晰,层层深入;运用大量比喻、排比等修辞辅助说理,噼里啪啦地给人洗脑。可以说,荀子是先秦诸子中对说理散文贡献最大的一个。

第二,荀子的思想在他的年代,已经属于屌到原地起飞、炸裂天际的水平了。
我简单概括下其精髓:“天行有常”,“人定胜天”,“性恶论”。
“天行有常”
荀子认为自然界有其自己的运行规律,并无神鬼之说。
儒家三巨头都不信鬼神,不过孔子还比较温和,说“敬神如神在”(我不信鬼神,但我会装装样子),荀子则全身心反对鬼神。他看见一段树木被雷劈焦后引得百姓纷纷上前祭祀,献上一个个猪头时,会大骂他们是愚蠢的人类,回家后又写进自己的日记里;他看见天降流星而引得百姓纷纷上前祭祀,献上一个个猪头时,会大骂他们是愚蠢的人类(复制真爽),为什么不陪我一起看流星雨,回家后又写进自己的日记里。
“人定胜天”
荀子之前的唯物主义倾向者譬如庄子也会思考“天”的本质,但仍是主张天道无为。荀子则划时代地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荀子 天论》),第一次冲破了中国人大脑中的“天命”的大坝。
那么,怎样的人具备“胜天”的资格呢?
君子。
人如何成为君子呢?
必须通过学习来修身养性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从“性恶”中脱胎换骨。
所以,他的思想核心是——“性恶”。
“性恶”
荀子在《性恶》篇中明确提出:“人之性,恶”,意思是人人都有贪图享乐,追逐名利,声色犬马的原始本性,要把人性恶引向人性善,必须依靠礼仪制度的力量和道德的规范。
随后,他把矛头直指前辈孟子,批评他的“性善论”太过理想化,他随手发明了一个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原始的人性比作蓝,把加工而成的人性比作青,加工的过程就是——学习、磨练。
所以,荀子完整的意思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人为的意思。他比之前所有的子们更看重人改造自然,改造自己的强大力量,他更务实地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内圣外王”的方法。
因此,《荀子》三十二篇,开篇即为《劝学》。没错,你我都背过。啊,痛苦的往事历历在目。
综上,我用一句话来总结下——
以上说的都不重要!
我关心的是:
荀子是恨意满满,毒舌技能max的专栏作者
他说有一种人啊,看起来才华横溢,志向远大,想效法圣明的先王却不得要领,整天只知道吹牛逼却连自己的言论都无法做出很好的解释。
随后荀子中指一指,“没错!别看别人,说的就是你!孟子!”
他说有一种人啊,说起道理来头头是道,把百姓忽悠的不要不要的,自己做起事来却急功近利,思想上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说的就是你!墨子!
孔子还只是骂骂自己的弟子是“朽木”是“粪墙”,荀子一口气把十二个自己看不惯的先哲和平辈骂了个遍,成文《非十二子》。
荀子是花美男痛恨者,屌丝的代言人
荀子痛恨看脸的社会,说人的地位不应由相貌决定,那些欧巴个个花枝招展,整天把自己弄得像娘炮一样,往往会祸害到别人的女儿,破坏别人的家庭。
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
——《荀子 非相》
真是句句暖心,阳光拂面啊~
荀子还举了很多实诚的例子~
你看孔子多了不起,尽管他脸上像罩了狰狞的面具。
徐偃王多了不起,尽管他的眼睛可以看到额头。
闳夭(别问我怎么读,我也不知道)多了不起,尽管他的皮肤被毛发都遮住了。
伊尹多了不起,尽管他连眉毛都没有。
皋陶多了不起,尽管他的面色绿地像削了皮的瓜。
禹是瘸子,汤半身不遂,尧舜是瞳孔粘连畸变。可他们还是了不起啊!
啊~我替孔子,徐偃王,闳夭他们谢谢你啊~荀子~
感谢你细致入微的赞扬!!!
就你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