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假思索”的答案未必真实(不假思索是褒义还是贬义)
一组实验显示,当被要求快速地回答问题时,人们往往会回答一个社会(大众)期望的答案,而不是诚实的答案。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认知科学家约翰·普罗茨科(John Protzko)与同事克莱尔·泽迪利厄斯(Claire Zedelius)共同领导了这项研究。他说,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心理科学协会的期刊《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上,并对一项由来已久的实验技术提出了质疑。
普罗茨科说:“心理学研究中长期采用的‘不思考快速回答’的方法,但也有可能得到谎言,仅仅是你想得到的答案,而非真实内容”。这可能意味着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使用“快速回答”技术得到的研究结果。
他接着说:“我们一直认为人的头脑有两面性,一个是直觉主导的,一个是理性主导的。更理性的类型被认为总是限制着低级思维。如果你要求人们迅速地、不假思索地回答问题,某种程度上是希望你使用低级思维”。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普罗茨科、泽迪利厄斯和他们的加州大学学生会同事乔纳森斯考勒设计了一个10个简单的“是或否”的测试,比如“当我不按自己的方式做事时,我有时会感到愤慨”,“无论我和谁说话,我都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通过一项调查,受访者被要求花不到11秒的时间,或短时间回答每个问题。普罗茨科说,他们发现快速回答组更容易给出社会学(大众)期望的答案,而慢速回答组和没有任何时间限制(快速或慢速)的回答组则不太可能这样做。
在随后的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开始研究人们是否倾向于在时间压力下做出社会可接受的反应,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真正有道德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良好的真实自我偏见。研究人员让另一组参与者在不同的时间限制下回答问题。然后,受访者参与了一项社会判断任务,旨在评估他们将道德上的好与坏行为归因于真实自我的程度。那些在良好真实自我偏见量表上得分较低的人(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人更多的是好坏品质的混合体)应该不会在时间压力下做出社会期望的反应。
然而,研究人员发现,在真实自测中得分高的个体通常会给出非常符合社会需求的答案,尤其是当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时。相比之下,低分者在时间压力下通过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反应。
换言之,时间压力并不能反应“真实自我”。普罗茨科总结说,在时间压力下,人们可能会违背自己的愿望,表现得有道德。他和他的同事计划对以前的研究进行复盘,这些研究大多使用快速回答技术,来观察参与者给出社会期望答案可能会推动多少结果。
更多健康生活移步公号:临床医学微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