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时隔一个时代后,鲁迅笔下的《祝福》,又一次在世人面前重演(鲁迅祝福是什么小说)
原标题:时隔一个时代后,鲁迅笔下的《祝福》,又一次在世人面前重演
我独自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赖聊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万物。
——鲁迅
十几年前初读鲁迅的《祝福》,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撼:身世忐忑的祥林嫂,被命运无情的碾压,几度想要自救,却力不从心,最让人无法直视的,是祥林嫂身边那些冷漠的人,经过无数个煎熬的日夜,小镇祝福之际,祥林嫂询问了鲁迅,并在他那里得到了模糊不清的答案后,选择了长眠。
原本我一直以为这篇文章只是鲁迅为了凸显旧时代的残酷而夸大事实,直到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高州17岁女孩被父母逼婚”的新闻后,我才恍然醒悟:故事的情节来自生活,而生活,往往比故事更残酷。
命运总是惊人的相似
在鲁迅的《祝福》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情节:祥林嫂在四叔家做工不久后,一次外出中,被婆婆带人抓回老家,逼迫她嫁给隔壁村的人,为的就是贪彩礼钱,好给祥林嫂的小叔子娶老婆。
多少人起初在看这段内容的时候都不以为然,但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却活生生发生在我们身边。
两个多月,一条新闻在各大平台报道,引起了轩然大波:6月1日,高州17岁的小女孩阿慧(化名)骑着电动车一路狂奔,从村里赶到镇上的妇联,举报亲生父母逼迫自己嫁给一个仅见面6次的陌生男子。
这件事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起初绝大部分人都采取了质疑的态度,没有人相信在这个时代,居然还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报道,却打破了人们的美好幻想:事情是真的,而且比媒体报道的更加残酷。
世事无常,就像列宁所说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时隔一个时代,当鲁迅笔下的《祝福》活生生“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时,我突然感到有些迷惘,有些难以置信,更多的是悲哀。
也许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把阿慧这件事比喻成《祝福》,在没有了解到事情的详细情况之前,我也一直认为这无非就是很普通的事情,但在听到阿慧讲述自己的人生之后,我突然很不自觉的想起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某一瞬间我在阿慧的身上看到了这个人物的影子,更在阿慧这件事中,看到整篇《祝福》的缩影。
她说,人间不值得
阿慧的家是在广东省高州市云潭镇的一个偏远小村庄,村子离高州市区有50公里远,去镇上也要走上4、5公里路,当地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盖着两层楼,阿慧的家更是盖着三层,是她出生前一年盖好的。
有村民说阿慧的家庭条件并不算差,阿慧的父母在她2岁的时候就前往深圳打工,当地也没有早婚的风俗,大家不能理解为什么阿慧的父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
阿慧说:“对于父母,她感到自己对他们的感情很复杂,谈不上怨恨,更谈不上亲情,或许说是陌生人比较多一些。”
从小到大,父母对待她和小她7岁的弟弟态度永远不一样。在弟弟还未出生前,每年的寒暑假,父母都会把阿慧接到深圳团聚,但自从弟弟出生后,父母只接弟弟过去,时常忘了阿慧。
小学5年级的时候,阿慧在学校被人欺负了,回到家和母亲诉苦,但母亲却反驳她:“如果你不惹他们,他们怎么会打你?”还有一次是阿慧的弟弟把一根针藏在她的椅子上,阿慧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坐了上去,被扎得很疼,她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但父母却只是轻轻对弟弟说:“下次不要这样了。”
在阿慧的眼里,父母很疼弟弟,觉得弟弟什么都是好的,舍不得打骂他,但对自己却动不动就谩骂,一点小错误在母亲的嘴里能无限放大,特别是在她长大后,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在初一的暑假,阿慧意识到了父母不喜欢自己,那段时间里,她成了母亲的发泄桶,只要她有一点点不开心,就会谩骂阿慧,白天骂,晚上也骂,似乎就没个停歇的时候。
让阿慧心碎的是2017年她读完初三,中考结束后,她被父母带到深圳打工,那时候阿慧只有14岁,父母对厂里谎称她16岁,暑假结束的时候,和她一同到深圳的弟弟被送回老家读书,而她则被父母留在了深圳一同打工。
厂里的阿姨问阿慧为什么不读书,没等阿慧回答,母亲就在旁边插嘴:“我们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不想读书。”阿慧听到这句话后低下了头,那时候她只有一个想法:听话就好,只要乖乖听话,就能少挨骂。
对于那段打工的日子,阿慧并不想过多回忆,只说:“加班很累,然后没了。”整整两年,阿慧在深圳宝安区的一个工厂当流水线工人,负责拧螺丝,麻木的重复着一个动作,这样的日子让她感到身心疲惫。
后来,阿慧试图和父母说自己想读书,但却遭到了一顿数落,她想跑回家,但被父母拦住,几番嘴角斗争之后,父母同意阿慧回家休息一段时间。
回到家的阿慧发现早已错过了中考报名的时间,无奈之下,她只好在家等待。就这样过去了两个月,新的一年也来到了,受疫情的影响,阿慧的父母没办法出门,同样在老家,但母亲一如既往骂着她,说她好吃懒做,在网上交了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母亲和父亲说:“既然她不愿意去工作,那就找户人家把她嫁了吧。”
就这样,阿慧被父母拉着去相亲,但第一个男生阿慧的母亲并不满意,于是选择了第二个,那个阿慧只见了6次面的男生,双方父母如同买卖猪肉般迅速,没几天就商量好了结婚的日子:6月2号。
那段时间里,阿慧看着结婚的日子越来越近,她很害怕,终于在结婚前一天,她做出了行动。
6月1号这个日子阿慧永远不会忘记,那天,她的“未婚夫”打电话告诉她:自己正在杀猪,以备明天的婚礼。阿慧告诉母亲,自己想出去散散心,在母亲防备的眼神中,她骑上电瓶车,驶出家门,随后一路狂奔至镇上的妇联,举报父母逼迫17岁的自己结婚,妇联的人听到这件事后马上到她家,让阿慧的父母停止这种做法。
在这件事之后,阿慧变得很喜欢坐在家门口发呆,面无表情,听着那首《恍惚交错的记忆》,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就像她时常对自己说“人间不值得”,一遍又一遍,重复了无数次。
读书有什么用
“读书有什么用,你爸读到大专,还不是和我一样在工地打工?”这句话是阿慧的母亲对阿慧说的。阿慧的母亲只有小学五年级的学历,在她的认知里,读书根本没用。
在阿慧的口中,整件事似乎一直都是母亲在操作,从谩骂阿慧,让阿慧辍学去打工,到逼迫阿慧结婚,都是母亲。在“逼婚”这件事曝光之后,母亲和父亲去了深圳,和阿慧失去了联系,留下她和爷爷在老家,最后一次联系是他们通过妇联,给阿慧转了3000元,之后就再无消息。
在阿慧和母亲的聊天记录中可以看到,阿慧曾坦白了自己的想法并向母亲道歉,但母亲只留下一句话:“你是我们养大的,现在要你吃点亏又怎么样?”
据阿慧回忆,她曾提出让弟弟去深圳,母亲同意了,于是阿慧带着弟弟去深圳找过父母,同时想拿回自己的衣服,但母亲早早就把她的衣服扔了,尽管阿慧早有准备,但还是感到无尽的哀伤,回来的路上,她差点把眼睛哭瞎。
从小到大,母亲对阿慧的态度让她感到冰冷,上学的时候阿慧曾写过好几篇关于母爱的作文,但母亲却把这些当成“无病呻吟”,她总是觉得是自己撑起了这个家,丈夫读了大专却没有本事找份好工作,只能和自己在工地打工,风吹雨打,看着街上那些和自己岁数一样大的女人一个个保养得那么好,她开始有些蛮不讲理。
在阿慧的母亲身上,仿佛看见了一个旧时代的女人,孝敬爷爷,认为读书无用,埋怨丈夫不争气,重男轻女,就像《祝福》里面祥林嫂的婆婆,让人既觉得可憎,又有些可悲。
沉默的傀儡
相比于母亲所做的一切,阿慧觉得父亲更让自己心痛,父亲看着母亲的所作所为无动于衷,在阿慧眼里,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与其说是人,或许更像是个“傀儡”,母亲说什么他就做什么,没有半点自己的思想,包括逼婚这件事。
关于父亲是如何考上大专的,没有人知道。
阿慧的爷爷分析说:“阿慧的父亲之所以会这样,可能是和同年的遭遇有关。”
他说当年妻子在生下女儿后就跑了,他几经寻找,终于找到了妻子,不久后妻子生下儿子,从此消失在人海中。自己“当爹又当妈”,抚养着两个孩子,后来女儿生病了,为了治病,他带着女儿四处奔波。在治好女儿的病后,他就外出打工,把两个孩子交给老父亲,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儿子已经出去打工好几年了。
因为这些原因,阿慧的爷爷和父亲关系一直很疏远,尽管一家人住在一起,但似乎和陌生人差不多。
从这些话中,我们不难理解阿慧的父亲:从小父亲就把心思放在姐姐身上,对自己不管不顾,之后又抛下他们去打工,自己和爷爷生活在一起。就是这诸多原因,让阿慧的父亲对女儿十分冷漠,也许他曾经也有过恻隐之心,但最终还是被童年的噩梦压垮。
阿慧的父亲,如同鲁迅的四叔,无情对待着祥林嫂,却又偶尔念着她的好,对于她的逝去显得十分冷漠,宛如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有心想救却无能为力
在父母和弟弟去了深圳之后,阿慧就和爷爷生活在一起。在爷爷身上,阿慧感受到了些许的温暖。
从上幼儿园开始,阿慧就被爷爷带着,在她的前半生中,爷爷更像是一个试图拯救她却有心无力的人。
在得知儿子和儿媳要把阿慧嫁出去后,爷爷曾和两人吵了一架,那天,爷爷很罕见的发了脾气,对着儿媳和儿子怒吼:“你们是不是当我死了?”之后母亲在楼下骂了阿慧6个小时,也是爷爷开口阻止,不然母亲会继续骂下去。
因为母亲很少给阿慧零用钱,所以阿慧时常会因为没钱买女生物品而发愁,是爷爷偷偷给了她钱,在阿慧提出想读书的时候,也是爷爷出了一部分钱,尽管只有几百块,但对于没有收入的爷爷来说,这已经是他所能付出的了。
不仅如此,阿慧的爷爷时常会从报纸上划出一些做人和做事的道理给阿慧看,让她好好学习,能够成才。
在“结婚”的前几天,爷爷也和阿慧谈过心,他说自己尊重阿慧的选择,让阿慧慎重考虑。但这些都是私底下做的,因为“生杀大权”都掌握在阿慧的父母手里,爷爷尽管有心帮阿慧,但也没有这个能力。和鲁迅的四婶一样,对祥林嫂心心念念,想帮助她,却无法实现,只能祈求命运对她好点。
冷漠的旁观者
在“举报父母”这件事发生后,阿慧成了村里的“名人”,有人夸她勇敢,有人把她的事当成笑谈,有的人说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还有的人说她反抗父母不懂事。
这些阿慧都知道,但她并没有去表达什么,如果不是自己鼓起勇气跑到镇上的妇联,阿慧无法想象自己的命运将是如何。对于村里某些人说她不懂事,阿慧更是觉得可笑:自己才17岁,就被父母强迫嫁给一个刚见了6次面的人,这种事情叫懂事?
阿慧的姑姑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一切都是阿慧搞的鬼,是阿慧自己不争气,在她的口中,似乎阿慧成了罪魁祸首,而其他亲戚对待阿慧也十分冷漠,告诉她别自爆家丑,更有甚至发信息让阿慧自生自灭。
对于来访的记者,阿慧来者不拒,和他们聊着自己的事情,但不久之后阿慧就遭到了村里某些人的警告,他们警告阿慧别乱说,别破坏了村子的名声。
在一个17岁的女孩遭到这样的事情时,这些人想的不是去帮助她,而是考虑自身的利益,甚至不惜落井下石,在他们身上,我看不到一丝丝善良,这群人和两次伤害祥林嫂的卫老婆子又有什么区别。
默默无闻的支持者
在阿慧的口中,时常可以听到对无名网友的赞扬。她说这一路走来,都是这些人在支持自己。
当初被父母带到深圳打工,是这群网友让她明白读书的重要性;
自己想要读书时,是一名网友借钱给她上补习班;
被“逼婚”的时候,也是网友帮她想办法解决困境,让她去妇联寻求帮助。
对于阿慧来说,如果不是这群网友,也许她的人生将是一片黑暗。家里没有人知道阿慧病了,从去年开始她就得了重度的抑郁症,在这件事曝光之后,阿慧不仅没有笑容,而且还一直闷闷不乐,爷爷很怕她“疯了”。
知道阿慧得了病之后,不少好心的记者留在阿慧身边陪伴她,逐渐的,她脸上的笑容开始多了起来。阿慧说:“看到网上和现实还有那么多人为我操心,我就有责任就好好活下去,不能再逃避了。”
在这件事中,众多无名的网友和好心的记者,给了阿慧无限的希望,他们的关系就像鲁迅与祥林嫂,尽管认识不多,但仍希望可以帮到对方。
结局的不同,也是时代的幸运
前段时间,阿慧的中考成绩出来了,她考了482分,超出了当地高中最低录取线140分,看着成绩单,阿慧还是感到比较遗憾,因为这个分数只能上邻镇的一所农村高中,但一想到自己已经3年没读书,她又觉得能考上高中已经很好了。
阿慧说自己会咬牙坚持,哪怕拼了命,也会走到大学的门口,8月13日,阿慧去考上的高中缴费注册后,发了一条朋友圈,耀眼的录取通知书搭配着一句话:高中,加油!
阿慧这件事,似乎与鲁迅的《祝福》如出一辙,祥林嫂、祥林嫂的婆婆、四叔、四婶、卫老婆子、鲁迅,这些故事人物的身影在阿慧这件事中都能找到,唯一不同的就是结局。在《祝福》里,祥林嫂倒在了祝福来临前,而阿慧则成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尽管付出了诸多代价,但最终她还是成功了。
这个时代与鲁迅笔下的旧时代最大的不同,或许就是这个时代还有着一群心存正念的人,正是他们,给予了阿慧希望,让她一步步走到今天。
不管平日里如何抱怨,但事实上我们从未放弃生活,就像偶尔在网上吐吐槽,可真遇到有困难的人,每个人都会伸手去帮助他们。
也许这正是鲁迅先生最希望看到的,时隔一个时代后,我们仿佛依稀能看见鲁迅先生点燃一根香烟,对着我们大声说道:“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正是因为我们有着善良友爱的心,人生才会有温度,世界才会有色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