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ㄔㄥ说开去-从什么什么说起的作文高中
在整理字表的过程中,碰巧遇到很多读「cheng」的字。因为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彼此并无甚关联,所以借这样一个杂凑的标题聚在一起说说。
【乘】食陵切。駕也,登也。又因也。从更接近古文字楷定的字形「椉」可以看出,这个字从「大」在「木」上,表示「登上」的意思,同时用双脚「舛」的形状加诸「大」的双腿,强化了这个意思。由「乘」引伸出的很多义项均与「向上」这个义核相关。譬如,「乘法」中的「乘」即是不断向上堆垒的动作,而结果「积」则是堆垒的结果;相对地,「除法」则是不断削除的过程,不过结果名曰「商」则是另有原因,参见除法的结果为什么称为“商”? - 李鶱棹的回答。
「乘」有异读chèng,由于与chéng音的部份意义重合,因此普通话不复收此音。这一阴去声异读《中原音韵》与《洪武正韵》中均未收录,《康熙字典》亦未提及,应属晚起读音,且在方言中分布得也较散,不专为官话所有。由「登车、凭车」引伸出「因也」,有「凭借」「利用」的含义,如「乘势」「乘机 (非『搭乘飞机』之『乘机』) 」。口语中,这类词语也常读作阴去声,在某些方言中由于音近或音同,而与「趁」逐渐相混。
【趁】丑刃切。自後及之也,逐也。「趁」音chèn,本意为追逐、追赶,譬如「趁墟 (赶集) 」「趁韵 (凑韵) 」等,后者如今也有「赶辙」一词与之对应,即不顾文意通顺与否,只为押韵。不过,这些可能明显看出「趁」意思的词,现在用得较少,更多的是「趁早」「趁机」「趁势」「趁乱」「趁他还没走」之类的用法。由于这类用法搭配比较固定,因此使用者往往不太关注「趁」单字的意思。在上述几例中,「趁」的意思并未变化,仍是追逐、追赶,作为述宾结构的述语部份,表示「抓住 (宾语) 这样的机会」,因此宾语所代表的往往是一些时不再来、稍纵即逝的概念。
因此,「乘×」「趁×」两个近义词中,后者更强调时间紧迫或机会宝贵,前者则表达了主语对宾语的利用。有趣的是,在宾语并非时间、机会类的体词或体词性短语的情况下,也会有「乘×」「趁×」对举的词,如「乘船」「趁船」。不过,此处的「乘」是「搭乘」,「趁」是「追赶」,比前面的例子更容易区分。
理解了「趁」是追逐之意,也就不难理解「趁钱」是赚钱的意思了。曾记得某方言教程中说,「趁钱」这个词在该方言中是「赚钱、挣钱」的意思,而在官话中则是「有钱」的意思,是「赚钱、挣钱」引伸而得。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一方面,「趁钱」表示赚钱的用法,在以官话写就的话本小说中就出现了,只不过普通话中未收此义罢了;另一方面,官话中表示「有钱、富有」的「chèn钱」也并非是「趁」字,只不过现行用字方案中选择了这个写法而已。
【爯】處陵切。舉也。「爯」从「爪」提「鱼」,文字学方面的解释详见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此处不再赘述。农业社会称量粮食比较频繁且重要,因此与重量相关的单位往往从「禾」。为了强化「称量」的意思,古人也以「稱」来分化「爯」的称重义,同时以「偁」来分化称呼、称赞等含义。由于形近,「稱」也讹为「穪」,后又根据「爾-尔」的关系简化为「称」。
其去声读音取「衡器」之意,与阴平的「衡量」对举。由于秤杆需达到平衡状态,因此古人将「稱」右边替换为「平」,形成新的异体字「秤」。「天平」和「天秤」是同一物件的两种不同称谓,没有读音上的关联。旧时,人力车夫由于施力不稳,使车把、车身后仰,谓之「打天chèng」,犹言人力车失去了天秤般的平衡。可见,「天秤」并不是什么新词,也不可读做「天平」。
「稱」由这种平衡关系再度引伸,产生了「相适、相配」的含义,如「称心」「称意」。不过,这个义项的读音在一些官话中发生了讹变,变为chèn。「相适、相配」再延伸为「占有、拥有」,就回答了上一节「趁」字下的最后一个问题——「称钱」「称车」「称房产」「称首饰」,与「趁钱 (赚钱) 」无关。
【鎗】楚庚切。鼎類,三足釜也。烹饪过程中会用到一种炊具chēng——目前的用字标准为「鐺」,其他方言中也为这个说法造了「罉」「鐣」等字,均选了「尚」声。我们从《康熙字典》中「鎗」字的释义下发现了「俗作鐺」的字样,将「鎗」与我们现在使用的「铛」联系起来。
「鎗」字从「金」「倉」声,对应二等chēng音。由于「仓」声字主谐一三等,因此谐二等且字频又不高的字容易为使用者所忽略,而另选声符重新造字。此处附上链接三足铁釜图片,高清大图,展示了「三足釜」的制形,底平而阔,与我们煎、烙时所用的chēng颇有些相似。想必人们给这种用于煎、烙的炊具取名时,参考了形状相似的「鎗」,因此也叫做chēng。
【傖】助庚切。鄙賤之稱也。由于口语中会用到「寒chen」一词,所以在语文课本中第一次见到「寒伧」 (似乎是鲁迅的作品) 时有些意外,不知「伧」何以读chen。了解了「称」的讹变实例及「仓」的二等谐声实例后,便不难理解「伧」何以读chéng,并讹变为chen了。
在「伧」讹变为chen后,本字逐渐隐没。大家逐渐用「碜」 (本字「墋」) 来取代之,可能是因为「寒伧」「砢墋」在意义上有些微共通之处。「寒伧」意为寒酸鄙贱,也可作动词表示「挖苦,讥诮,令人难堪」;「砢墋」两字分别指石子与沙子,并列表示「硌牙的杂质」,比喻为「令人不快之事物」,因而动词也可表示「指摘,令人难堪」。
【樘】丑庚切。支柱也。「⿱尚止」「樘」音chēng,均为《说文解字》中记载的与「支撑」有关的字,且皆选择了「尚」类声符 (其各种异体字「牚」「橕」「撑」亦然) 。前者释「歫也」,即「抵住、支撑」,动词;后者释「支柱也」,名词,现在称「稳定桌椅腿的横梁」为chèng即是此字。不过,二字使用似乎并未泥于词性之别,可近似看作全等异体字。
「樘」亦有táng音,与chēng有清浊、等第之别,但意义相似,用例也有限——「樘门」即顶住门,使之无法关闭或开启;「樘时候」即能够维持一段时间。
「樘」在某些方言中,也渐渐从力学上的支撑引伸为对他人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持。目前的口语中也有以tǐng来表示这个意思的用法,写作「挺」,如「力挺」等词。
【幐】徒登切。囊也。兩頭有物,謂之幐擔。「幐」从「巾」「朕」声,音téng,也有异读dèng。把口袋放到扁担一头来挑,需要在另一头施力方能平衡,比较费力,分到两头则比较平衡,也就是释义中所谓的「幐担」。闽南语中有「幐重 (tịn dǎng) 」的说法,即指「平衡重量」。用一边来平衡另一边,令用力均匀,故可引伸为帮助,粤语中依然有此用法。
闽南语将其引伸为「支持」。然而,由于一般使用者对tịn音的本字并不了解,故在移植到普通话的过程中,只能直接按照读音移植为相近的tǐng,同时附会出意思仿佛的「挺」字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