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诗经《小雅·采薇》(《诗经小雅采薇》节选?)
流沙河老师解读
《采薇》这首诗,是一个戍边军人的感伤,根据诗中的信息推测,他应该是一个战车驾驶员,被征召去北方守边。
采薇采薇[1],薇亦作止[2]。
曰归曰归[3],岁亦莫止[4]。
靡室靡家[5],猃狁之故[6]。
不遑启居[7],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8],载饥载渴[9]。
我戍未定[10],靡使归聘[11]。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12]。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13]。
王事靡盬[14],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15],我行不来[16]。
彼尔维何[17]?维常之华[18]。
彼路斯何[19]?君子之车[20]。
戎车既驾[21],四牡业业[22]。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23]。
君子所依[24],小人所腓[25]。
四牡翼翼[26],象弭鱼服[27]。
岂不日戒[28]?猃狁孔棘[29]。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30]。
今我来思[31],雨雪霏霏[32]。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译文
这首诗很长,我们分成六章来讲。
第一章是在采薇时的感叹:“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亦作”就是植物正在生长,正好去采摘。“止”是语助词,没有实际意义。这就说明时令已是冬天,他想到了上级或者说官方,说话不算数,征召他们时,明明说的是短期从军,冬天就轮换,可是现在眼看到了冬天,薇菜已经开始生长,还是回不了家,所以他感叹“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曰者,说也;归者,回家也;莫者,暮也,岁暮就是岁晚,岁月入冬,一年快要完了。我们要知道,这些戍边军士绝大多数不是职业军人,有的是市民,有的是农夫,本来在家乡各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现在在边疆征战,不仅顾不上家,而且居无定所。他不由得感叹,都怪北方来的敌人破坏了自己的生活,征战之中,简直居无定所:“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靡者,没有也;室者,居处也;这个“家”是动词,就是居住的意思。遑者,空闲也;“不遑启居”就是连坐一坐的时间都没有,更没有时间在什么地方住下了。“启”的本义是开门,用在这里又是假借,通“跽”,跽是跪坐,因为那时周人还没有凳子、椅子可坐,就是跪坐在自己的小腿上,这个动作就叫“跽”。居者,居住也;故者,原因也。
第二章已是腊月、正月的时候,薇菜长出了嫩尖,回家还是遥遥无期,让我越想越怄气:“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柔者,薇菜长高了,茎尖部分长出了柔嫩的须苗;忧者,忧愁也,就是我们今天口语里的“怄气”。不仅怄气心里难受,还要忍饥受渴,而且在不断的行军转移中,连给家里寄封信都做不到,生活状况是“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烈”在这里读luò,就是我们说的火辣辣,心头怄气,气得毛焦火辣的;“载”还是要读jì,“载饥载渴”就是又饿又渴;“戍”是远征,“我戍未定”就是不断地换防,三五天又撤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完全停不下来。使者,军中邮差也;聘者,正式书信也。“靡使归聘”就是没有邮递员,找不到人给我们带信回家。
到了第三章,薇菜的嫩尖都老了,春天都来了,回家的事还是没有指望:“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刚者,老硬也,薇菜都嚼不动了;而“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王事”就是公事,指跟猃狁作战;“盬”“阳”在这里指春天。读音gǔ,固定的意思。今天一个任务,明天又一个任务,公家的事情没完没了,就叫“王事靡盬”;当兵的忙得没有时间休息,就是“不遑启处”。“处”在这里是动词,和“居”意思相近。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担心自己的这支队伍回不了家了,越想越气,都气病了,这就是“忧心孔疚,我行不来”。“疚”在这里要读jì,通“疾病”的“疾”,也是借字;“孔”就是很,“孔疚”是很生病,这个句式的意思就像我们现在说的“很受伤”一样。行还是读háng,“我行”就是我们这个队伍;“来”在这里表示“回去”的意思。
第四章里,这个士兵的思维突然跳跃,从路边的棠棣花一下子跳到战车上去了,这就让我们推测他是个战车驾驶员:“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那个很漂亮的是什么?哦,是棠棣开花了,好漂亮;那个很大的车是什么?哦,是我们指挥官的战车呀。“尔”要读古音nǐ,就是现在说的“你们”;“维何”者,“是什么”也。“路”在这里也是借字,本字应该是“辂”,就是很大的战车;君子是指军官。这个“车”古音韵母发音接近a,所以与“华”是押韵的。接下来他就从这辆车想到了拉车的四匹威风的公马,想到自己虽然居无定所,非常劳累,但总算是打了很多胜仗:“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戎车”就是战车,既驾是说由他在驾驶;牡者,雄性牲畜也;业业者,高大雄壮之态也。
第五章继续描绘他经历的战斗生活:我驾着这四匹魁梧的战马,让战车载着军官冲锋在前,士兵们尾随在战车后面:“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骙骙”通“魁魁”,壮武之貌;小人指士兵。“腓”在这里是庇护之“庇”。接下来,他又很骄傲地说自己打仗很用心、装备也不错,而且在对敌人的战斗中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翼翼者小心翼翼也,注意力很集中的样子。“象弭”和“鱼服”都是他的装备,前者是中间搭箭杆处贴有象牙的弓,可以增加弓的强度;后者是鲨鱼皮做的箭壶,挎在腰间装箭矢的,鲨鱼皮很厚,使箭壶不易磨损。弭”的古音是bi,在这里要读成bèi,就是“弼”,两字发音古今对易。“服”要读pèi,通“箙”,就是箭壶。日戒者,天天戒备也,没有一天是松活安生的。“孔棘”就是很急,因为玁狁的侵犯,形势紧急,所以就没有休息,只能是天天都要警戒了。
第六章,这位战车驾驶员终于走在了回家的路上,但是时间拖得太久,他已经高兴不起来,反而非常伤感了。他想起去年春天辞别家乡时,杨柳的飘舞是那样亲切,而现在已是第二年冬天,一路上大雪纷飞,泥泞难行,回家的路上还要忍饥受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昔者,从前也,这里指去年春天;依依者,充满情意也;行道者,大路也,行仍是读háng;迟迟者,道路漫长也,好像走了半天,那条路动都没动一样。“思”在这里是语气词,不是思考、思念之意;“雨”读yù,是动词,“雨雪”就是下雪,不是某些人解释的什么雨夹雪。这几句诗告诉我们,他还没有回到家,还在路上。我们都很想知道他最终回家是什么情形,但他就用一个哀伤的感叹收尾了:“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让读者和他一起,留在了这样一个大雪飘落、行走艰难、又饥又渴,又满怀伤悲的回家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