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内容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儒家的传承者荀子的主要内容)

2023-09-23 14:33:19TONY杂谈121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

——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十三章》

【人性本善显然是错的!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人性本恶

  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荀子的生卒年代不详,可能是在公元前298一前238年之间。

  荀子名况,又号荀卿,赵国(今河北省、山西省南部)人。《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说他五十岁来到齐国,当时齐国稷下是很大的学术中心,他可能是稷下最后一位大思想家。《荀子》一书有三十二篇,其中很多是内容详细而逻辑严密的论文,可能是荀子亲笔所写的。

  儒家之中,荀子思想,是孟子思想的对立面。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这个说法,尽管很有道理,但是概括得过分简单化了。孟子有左也有右:左就左在强调个人自由;右就右在重视超道德的价值,因而接近宗教。荀子有右也有左:右就右在强调社会控制;左就左在发挥了自然主义,因而直接反对任何宗教观念。

人的地位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正如荀子所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荀子·天论》)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可见在孟子看来,圣人要成为圣人,必须“知天”,但是荀子则相反,认为:“唯圣人为不求知天”。(《天论》)

  荀子认为,宇宙的三种势力:天、地、人,各有自己特殊的职责。“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同上),这是天、地的职责。但是人的职责是,利用天地提供的东西,以创造自己的文化。荀子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同上)又说:“故错(措)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同上)照荀子的说法,如果忽视人所能做的一切,就会忘记人的职责,如果敢于“思天”,就会冒充天履行天的职责。这就是“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同上)

人性的学说

  人性也必须加以教养,因为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伪,就是人为。照他看来,“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

  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刚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能够成为圣人。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这种一致,使得有些人认为这两位儒家并无不同。事实上不然,尽管这一点表面上相同,本质上大不相同。

  照孟子所说,仁、义、礼、智的“四端”是天生的,只要充分发展这四端,人就成为圣人。但是照荀子所说,人不仅生来毫无善端,相反地倒是具有实际的恶端。在《性恶》篇中,荀子企图证明,人生来就有求利求乐的欲望。但是他也肯定,除了恶端,人同时还有智能,可以使人向善。用他自己的话说:“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性恶》)可见,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是善的;荀子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

道德的起源

  这就引起一个问题:既然如此,人在道德方面如何能善?因为,每个人如果生来就是恶的,那么,道德又起源于什么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荀子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论证。

  第一个方面,荀子指出,人们不可能没有某种社会组织而生活。这是因为,人们要生活得好些,有必要合作互助。荀子说:“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离居不相待则穷:”(《荀子·富国》)还因为,人们需要联合起来,才能制服其他动物。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

  由于这两种原因,人们一定要有社会组织。为了有社会组织、人们需要行为的规则。这就是“礼”。儒家一般都重视礼,荀子则特别强调礼。讲到礼的起源,荀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

  荀子还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荀子·富国》)荀子在此指出的,正是人类的根本烦恼之一。如果人们所欲与所恶不是同一物,比方说,有人喜欢征服人,有人也就喜欢被人征服,那么这两种人之间当然没有麻烦,可以十分和谐地一起生活。或是人人所欲之物极其充足,像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气一样,当然也不会有麻烦。又或者人们可以孤立生活,各不相干,问题也会简单得多。可是世界并不是如此理想。人们必须一起生活,为了在一起生活而无争,各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方面必须接受一定的限制。礼的功能就是确定这种限制。有礼,才有道德。遵礼而行就是道德,违礼而行就是不道德。

  这是荀子所作的一个方面的论证,以解释道德上的善的起源。这种论证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与墨子的论证很相似。

  荀子还提出了另一方面的论证。他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荀子·非相》)

  这里荀子指出了何为自然何为人为的区别,也就是庄子所作的天与人的区别。禽兽有父子,有牝牡,这是自然。至于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为人无法避开它,而是因为人应当具备它。这方面的论证又与孟子的论证更其相似。

  在儒家学说中,礼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综合概念。它指礼节、礼仪,又指社会行为准则。但是在上述论证中,它还有第三种意义。在这种意义上,礼的功能就是调节。人要满足欲望,有礼予以调节。但是在礼节、礼仪的意义上。礼有另一种功能,就是使人文雅。在这种意义上,礼使人的情感雅化,净化。对于后者的解释。荀子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礼、乐的学说

  儒家以为,丧礼和祭礼(特别是祭祖宗)在礼中最为重要。丧礼、祭礼当时普遍流行,不免含有不少的迷信和神话。为了加以整顿。儒家对它们作出新的解释,注入新的观念,见于《荀子》和《礼记》之中。

  儒家经典中,有两部是专讲礼的。一部是《仪礼》,是当时所行的各种典礼程序实录。另一部是《礼记》,是儒家对这些典礼所作的解释。我相信,《礼记》各篇大多数是荀子门人写的。

  人心有两方面:理智的,情感的。亲爱的人死了,理智上也知道死人就是死了,没有理由相信灵魂不灭。如果只按照理智的指示行动,也许就没有丧礼的需要。但是人心的情感方面,使人在亲人死了的时候,还希望死人能复活,希望有个灵魂会继续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若按照这种幻想行事,就会以迷信为真实,否认理智的判断。

  所以,知道的,希望的,二者不同。知识是重要的,可是也不能光靠知识生活,还需要情感的满足。在决定对死者的态度时,不能不考虑理智和情感这两个方面。照儒家解释的,丧祭之礼正好做到了这一点。我已经说过,这些礼本来含有不少迷信和神话。但是经过儒家的解释,这些方面都净化了。其中宗教成分都转化为诗。所以它们不再是宗教的了,而单纯是诗的了。

  宗教,诗,二者都是人的幻想的表现。二者都是把想象和现实融合起来。所不同者,宗教是把它当作真的来说,而诗是把它当作假的来说。诗所说的不是真事,它自己也知道不是真事。所以,它是自己欺骗自己,可是是自觉的自欺。它很不科学,可是并不反对科学。我们从诗中得到情感的满足而并不妨碍理智的进步。

  照儒家所说,我们行丧祭之礼的时候,是在欺骗自己,而又不是真正的欺骗。《礼记》记孔子说:“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智,而不可为也。”(《檀弓》上)这就是说,我们对待死者。不可以只按我们所知道的,或者只按我们所希望的,去对待。应当采取中间的方式,既按所知道的,又按所希望的,去对待。这种方式就是,对待死者,要像他还活着那样。

  荀子在他的《礼论》中说:“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好人之道而背叛之心也。……故死之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复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致重其亲,于是尽矣。”“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故丧礼者,无它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

  《礼论》中还说;“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照这样解释,丧礼、祭礼的意义都完全是诗的,而不是宗教的。

  除了祭祖先的祭礼,还有其他各种祭礼。荀子用同一个观点对它们作了解释。《天论》有一段说:“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为求雨而祭祷。为作出重大决定而占卜,都不过是要表示我们的忧虑,如此而已。如果以为祭祷当真能够感动诸神,以为占卜当真能够预知未来,那就会产生迷信以及迷信的一切后果。

  荀子还作了《乐论》,其中说:“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所以在荀子看来,音乐是道德教育的工具。这一直是儒家奉行的音乐观。

逻辑理论

  《荀子》中有《正名》篇。这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老题目。“正名”是孔子提出来的,这一点在第四章讲过。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孟子也说:“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孔子、孟子只对伦理有兴趣,所以他们应用正名的范围也基本上限于伦理。可是荀子生活在名家繁荣的时代,因此他的正名学说既有伦理的兴趣,更有逻辑的兴趣。

  在《正名》篇,荀子首先叙述了他的知识论的理论,它与后期墨家的相似。他写道;“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就是说,人所有的认识能力叫做“知”,认识能力与外物相合者叫做智”,即知识。认识能力有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他所谓的“天官”,例如耳目之官,另一个部分就是心。天官接受印象,心解释印象并予之以意义。荀子写道:“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之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同上)就是说,心将意义赋予印象。它将意义赋予印象,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可以凭耳朵知道声音,可以凭眼睛知道形状。五官虽能记录某物而不能辨别它,心试图辨别它,若未能说出意义,在这个时候,人们还只好说是没有知识。

  关于名的起源和功用,荀子说:“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同前)就是说,名的起因部分地是伦理的,部分地是逻辑的。

  至于名的逻辑功用,荀子说,名是给予事物的,“同则同之,异则异之。……知异实者之异名也。故使异实者莫不异名也,不可乱也,犹使同实者莫不同名也。”(同上)

  关于名的逻辑分类,荀子进一步写道:“万物虽众,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同上)荀子这样地区分名为两种:共名,别名。共名是我们推理的综合过程的产物,别名是分析过程的产物。

  一切名都是人造的。名若是还在创立过程中,为什么这个实非要用这个名而不用别的名,这并无道理可讲。比方说,这种已经叫做“狗”的动物,如果当初不叫它“狗”,而叫它“猫”,也一样地行。但是,一定的名,一旦经过约定应用于一定的实,那就只能附属于这些实。正如荀子解释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同上)

  荀子还写道:“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同上)所以创立新名,定其意义,是君主及其政府的职能。荀子说:“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使名疑惑,人多辨讼,则谓之大奸;其罪犹为符节、度量之罪也。”(同上)

论其他几家的谬误

  荀子认为,名家和后期墨家的论证大都是以逻辑的诡辩术为基础,所以是谬误的。他把它们分为三类谬误。

  第一类谬误,他叫做“惑于用名以乱名”(同上)。他把墨辩“杀盗非杀人也”归入此类。这是因为,照荀子的看法,是盗就蕴涵是人,因为在外延方面“人”的范畴包含“盗”的范畴。所以,说到“盗”的时候,就意味着说他同时也是“人”。

  第二类谬误,他叫做“惑于用实以乱名”(同上)。他把“山渊平”归入此类,这句话是根据惠施的“山与泽平”改写的。实是具体的、个别的;而名是抽象的,一般的。谁若想以个别例外否认一般规律。结果就是用实以乱名。高山上的某一个渊,很可能真地与低地的某一个山一样高。但是不可以从这个例外的情况推论说,一切渊与一切山一样高。

  第三类谬误。他叫做“惑于用名以乱实”(同上)。他把墨辩的“牛马非马”归入此类,这跟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正是同类的。如果考察“牛马”这个名。它确实与“马”这个名不相等。可是在事实上,有些动物属于“牛马”一类,而作为实,的确是“马”。

  于是荀子断言,出现这一切谬误,是由于“今圣王没”(同上)。若有圣王,他就会用政治权威统一人心,引导人们走上生活的正道,那就没有争辩的可能和必要了。

  荀子在这里反映了他那个动乱的时代精神。那是一个人们渴望政治统一以结束动乱的时代。这样的统一,虽然事实上只是统一中国,可是在这些人看来,就等于是统一天下。

荀子的学生,有两个最著名:李斯,韩非。这二人都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李斯后来作了秦始皇帝的丞相,始皇最后于公元前 221 年以武力统一了中国。这两位君臣一起致力于统一。不仅是政治的统一,也是思想的统一,这个运动的顶点就是公元前 213 年的焚书坑儒。另一位学生韩非,成为法家的领袖人物,为这次政治的、思想的统一提供了理论的辩护。法家思想将在下一章论述。

【先秦诸子在宣讲他们的思想时,虽然不是所有的思想家都明确交代他对“人为何物”、“人怎么样”的看法,但是无不隐含着他的人性观念,并作为其思想的基础和前提。就儒家诸子而言,鲜明亮出其人性观念的,是孟子荀子。而颇有意味的是,孟子的性善说与荀子的性恶说恰相反对,由此导致了荀子思想与孟子有很大不同。

从荀子思想整体来看,性恶论无疑是他社会人生思想的基础。但遗憾的是,古往今来很多人并没有弄懂荀子“人性恶”这个说法的准确含义,而往往望文生义,把“恶”字理解为对人的道德评价。这个误解,令荀子备受冷落——他的著作直到中唐时才有人作注,就是明证。直到今天,仍不乏如此枉解荀子者。

“人性恶”究竟是什么意思,荀子自己已经讲得非常明白。《荀子》中专有《性恶》一篇,把“性恶”的含义、认定“性恶”的理由以及如何用礼义去教化人这些问题,都讲得十分周密而且系统。下面我们就顺着荀子的思路来理解。《性恶》开篇就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读为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读为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这段话有几层意思要理解到位:第一,所谓“性恶”,是指人生来就“好利”、“疾恶”、“有耳目之欲”。简而言之,就是指人生来就有欲求。在荀子,这只是客观叙述,没有道德判断的意思,而后人理解中有了道德判断的含义,那是后人把自己的思想观念不自觉地添加进去了。人与生俱来的欲求,难道可以用道德价值去作评断吗?第二,荀子说,人的欲求如果不加限制不加规范,就会导致人际之间的争夺,导致相互残害,造成淫乱的生活风气,从而使辞让、忠信、礼义之德消亡。这里虽然包含了价值判断,但仍然是客观情势的描述。也正因此,才“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用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欲求。需要礼义教化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欲求,并不意味着人生来就是道德败坏的,因为欲求本身无所谓善恶好坏。第三,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个表述。能够正确理解“恶”是指欲求已经不容易了,可荀子又说了“伪”这个字,后人又往往望文生义,理解为道德评判意义上的“伪饰”、“作假”,以为荀子是说“善”都是伪装的虚假的,是“伪善”。如果是这样,荀子又说“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岂不是说尧舜禹这些圣人都是伪善家了?实际上,荀子的“伪”,是用礼义来教化的意思。他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本始材朴”之“性”,就是指人生来就有欲求;“文理隆盛”之“伪”,就是指以礼义教化。

明白了上面三层含义,就大抵懂得荀子人性论的根本了:人生来就有欲求,欲求如果不加引导和规范,社会就会因争夺而陷入混乱,所以需要用礼义来教化,引导和规范人们的欲求。这是荀子思想由“性恶”走向“礼治”的根本路径,也是他与孔、孟思想取向不同的原因所在。

《性恶》篇在提出上述根本思想之后,便以严密的逻辑来论证这个思想。

首先,“性恶”说要想站得住脚,那就必须驳倒孟子的“性善”说。荀子从以下两个层面批驳“人性善”的说法:

第一,荀子指出“性善”说的错误,在于它不明白“性、伪之分(区别)”。那么什么是“性”、什么是“伪”呢?荀子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是人不需要学习就天然具备的性质和能力,比如眼睛可以看物、耳朵可以听音的性质和能力,并不需要学习就能获得;而“伪”则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学习、实践才能获得的东西,比如礼义规范,必须经过学习才能内化为人的品格。这样看来,孟子所说的“性善”,实际上是“伪”而不是“性”,所以孟子说人性本善是错误的。荀子举例说:饿了就想吃、冷了就想取暖、累了就要休息——这是人的本性;而自己虽然很饿但要把食物先让给尊长吃,自己虽然很累但要替尊长劳作——这不是人的本性,而是礼义教化的结果。所以,说人性本善显然是错的。

第二,荀子指出“性善”说的错误,在于它不切实际。一者,如果人性本善,那么先王、圣人还有什么必要发明礼义教化呢?二者,从实际的社会运作说,如果认为人性本善而不用礼法去引导、规范,社会必将会出现争夺、混乱。可见,“性善”说既不符合实际,也没有实用价值。荀子进而从理论上提出:“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意思是说,凡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思想主张,必须符合实际并且有实际的功效。孟子“人性善”思想的错误,在于它不切实际,而且没有实际效用。

荀子通过上述从理论到实践的两层论证,彻底驳倒了孟子的“性善”说。

接下来必须回答的问题是:既然人性本恶,并且“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那么“礼义”从何而来呢?荀子说,礼义法度是“圣人之伪”的结果,而不是出于圣人之“性”。因为就本性而言,圣人与常人没有区别,都是“恶”。这也就是说,圣人有能够教化本性而兴起礼法(“化性而起伪”)的能力。那么,为什么圣人有这个能力,常人就没有呢?这个问题是不能追问的,荀子也只能告诉我们:这就是圣人跟常人不同的地方。

以上是《性恶》篇的前半部分,它先是正面提出并论证“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继而批驳孟子的“性善”说,再说明“礼义法度”由圣人发明,可以引导和规范人的思想行为。文章到这里,下面要说的问题就呼之欲出了:既然人性本恶,既然放纵人的欲求会导致社会混乱,既然圣人已经发明了礼法可以防止混乱的出现,那么,人们只需去学习礼义法度就可以了。

《性恶》篇的后半部分正是阐述学习礼义法度的问题。一般地说,这本来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简单问题,但是荀子思想的周密性也体现在这里,他仍然是分层论说。

首先,他说“塗之人可以为禹”,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那样的人,这是给人们足够的信心和憧憬。树立一个美好愿景,鼓励人们努力去实现。这里要注意的是,孟子也说过“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看上去孟、荀观点一致,其实两者的本质内涵有很大区别,由于他们对人性本质的看法不同,所以提倡人成为圣人的途径也不同。孟子是启发人的善性,通过学习圣贤君子使之回归本性,从而成为圣人;荀子则强调学习礼法、服从礼法,从而成为圣人。孟子是作用于人的内心,令其自觉;荀子是以礼法在外施加于人,令其守礼。

其次,荀子以严密的逻辑推论,讲述了“塗之人可以为禹”的道理:“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塗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这就是说,禹之所以为禹,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在于他懂得并践行礼义法度(仁义法正),而礼义法度是“可知、可能”即可以学习、可以践行的。同时,每个人都具有“可知、可能”的能力。所以,只要专心学习,假以时日,积善成德,自然就成了圣人那样的人。可问题随之而来了:既然圣人可以积学而成,为什么社会上大多数人都不能成为圣人呢?荀子又讲了一个道理:“可以而不可使。”意思是,有做到的可能,但是没人能够让他自觉地践行。换言之,理论上有可能的事,未必都能够实现。荀子举例说:人的脚是可以走遍天下的,但是极少有真的走遍天下的人;小人是可以变为君子的,但社会现实更多是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因此,回到荀子“塗人为禹”的问题,尽管实际上没有很多人真的修养成了圣人,却并不妨碍这些人存在着成为圣人的可能性。

再次,正因为“塗之人可以为禹”却未必真能成为禹,就更加凸显了礼义教化的重要。荀子假托尧、舜对话,申明礼法教化的必要和重要。尧问舜:人情何如?舜回答说:人情很不美,有了妻子孝心就减退了,为了求取利益就失信于朋友了,得到高官厚禄忠君之心就衰减了。人情甚不美呀!这段对话蕴涵的意思就是人性恶,因而亟待用礼义法度去教化。而荀子指出的教化途径,就是向贤师良友学习。他说:“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意思是人虽有资质有可能向善,但未必能成就善,成就善需要教育、学习。怎么学习呢?与贤师良友相处,向贤师良友学习,这样就能获得“尧舜禹汤之道”、“忠信敬让之行”了。

——选自:《九流十家:思想的争鸣》,作者:张峰屹,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荀子·性恶原文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

  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

  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是性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有弟兄资财而分者,且顺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则兄弟相拂夺矣;且化礼义之文理,若是,则让乎国人矣。故顺情性则弟兄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

  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埶,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生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生而已,则悖乱在己。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性善。”

  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矣。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恶用圣王,恶用礼义哉?虽有圣王礼义,将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恶。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埶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今当试去君上之埶,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今孟子曰:“人之性善。”无辨合符验,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岂不过甚矣哉!故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故檃栝之生,为枸木也;绳墨之起,为不直也;立君上,明礼义,为性恶也。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始出于治,合于善也。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问者曰:“礼义积伪者,是人之性,故圣人能生之也。”

  应之曰:是不然。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则瓦埴岂陶人之性也哉?工人斲木而生器,然则器木岂工人之性也哉?夫圣人之于礼义也,辟则陶埏而生之也。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本性也哉!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今将以礼义积伪为人之性邪?然则有曷贵尧禹,曷贵君子矣哉!凡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亦犹陶埏而为之也。用此观之,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性也哉!所贱于桀跖小人者,从其性,顺其情,安恣孳,以出乎贪利争夺。故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天非私曾骞孝己而外众人也,然而曾骞孝己独厚于孝之实,而全于孝之名者,何也?以綦于礼义故也。天非私齐鲁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义,夫妇之别,不如齐鲁之孝具敬文者,何也?以秦人从情性,安恣孳,慢于礼义故也,岂其性异矣哉!

  “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

  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以仁义法正为固无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则唯禹不知仁义法正,不能仁义法正也。将使涂之人固无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而固无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邪?然则涂之人也,且内不可以知父子之义,外不可以知君臣之正。今不然。涂之人者,皆内可以知父子之义,外可以知君臣之正,然则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其在涂之人明矣。今使涂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本夫仁义法正之可知可能之理,可能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

  曰:“圣可积而致,然而皆不可积,何也?”

  曰: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然而不相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故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能为禹,则未必然也。虽不能为禹,无害可以为禹。足可以遍行天下,然而未尝有遍行天下者也。夫工匠农贾,未尝不可以相为事也,然而未尝能相为事也。用此观之,然则可以为,未必能也;虽不能,无害可以为。然则能不能之与可不可,其不同远矣,其不可以相为明矣。

  尧问于舜曰:“人情何如?”舜对曰:“人情甚不美,又何问焉!妻子具而孝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问焉!唯贤者为不然。”

  有圣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多言则文而类,终日议其所以,言之千举万变,其统类一也:是圣人之知也。少言则径而省,论而法,若佚之以绳: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谄,其行也悖,其举事多悔:是小人之知也。齐给便敏而无类,杂能旁魄而无用,析速粹孰而不急,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

  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贤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轻身而重货,恬祸而广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

  繁弱、钜黍古之良弓也;然而不得排檠则不能自正。桓公之葱,太公之阙,文王之录,庄君之曶,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然而不加砥厉则不能利,不得人力则不能断。骅骝、騹骥、纤离、绿耳,此皆古之良马也;然而必前有衔辔之制,后有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驶,然后一日而致千里也。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传曰:“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靡而已矣!靡而已矣!】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儒家的传承者荀子的主要内容)” 的相关文章

iam空气净化器怎么样?真心测评:净化高效、材质良好

iam空气净化器怎么样?真心测评:净化高效、材质良好

其实很多国内的老百姓都希望入手一款性价比高一些的空气净化器,来缓和室内的空气环境。而目前iam空气净化器在国内的人气度比较高,受到了不少朋友的关注。只不过很多新人朋友可能还不太了解这款空气净化器,不敢轻易入手。那么,iam空气净化器怎么样?下面笔者通过性能功能给大家披露真相!...

Squad Busters怎么下载?萌新必看下载登录教程

Squad Busters怎么下载?萌新必看下载登录教程

Squad Busters手游是一款非常有意思的荒野乱斗游戏,玩家可以在游戏中体验非常精彩的战斗过程,游戏中有超多角色可以玩。2月6日Squad Busters加拿大地区测试开启,很多喜欢这款游戏的玩家都想知道Squad Busters下载方法,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详细的下载教程,希望可以帮助...

58同城:已在近50个城市上线“直播讲房”

58同城:已在近50个城市上线“直播讲房”

中证网讯(记者 董添)2月19日,58同城、安居客宣布,2月18日起,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等近50个城市陆续上线房产经纪人“直播讲房”功能,帮助经纪人足不出户直播带看,为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线上看房体验。 据58同城介绍,经纪人通过登录移动经纪人APP,进入“直播...

抖店后台操作实操攻略:让新手商家快速上手

抖店后台操作实操攻略:让新手商家快速上手

随着抖音的火爆,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进入抖店这个平台,为了让新手商家能够快速上手抖店各个模块并进行正确操作,我们特别整理了这篇实操攻略。接下来,我们将为您讲解如何操作抖店后台,区分抖店橱窗与企业蓝V号,以及如何...

干货分享 | 中文版PubMed网站,不用插件就能看到IF影响因子

干货分享 | 中文版PubMed网站,不用插件就能看到IF影响因子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不管是写文章还是申请各类课题,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日常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PubMed文献数据库是生物医学方向文献的重要来源,这里安利给大家一款中文版的PubMed网站。 【官方网址】: http://www.chinapubmed.net/...

2月70城房价指数出炉:海口、三亚房价继续涨

2月70城房价指数出炉:海口、三亚房价继续涨

3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年2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公告数据显示,2月份,海口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6%,涨幅较上个月扩大0.3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5%,涨幅较上个月扩大0.1个百分点;三亚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2%,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