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显学之儒家荀子(荀子算不算儒家)
在春秋战国那个百家争鸣的时期,有两个学派被我们称之为“显学”,那就是儒家和墨家,今天让我们继续来一起走进显学,了解一下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是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在人性论上所持的观点与孟子不同,他认为人的本能当中是不存在道德和理智的,如果听任本能发展不加以节制,最终结果必然产生暴力,所以他提出了“性恶论”,强调“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将人本性的“恶端”通过努力改变。
荀子提出了礼法兼治的政治思想,故而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大儒”,其实也就是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通过儒家经典的文化知识内容来丰富人的自身,促进人的发展。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方面,荀子提出了有名的“闻见知行”过程,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认为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所以闻见知行这四个阶段是前后连接的,由此构成了完整的学习过程。
1.闻见
这是学习的起点,知识来源于感知,通过感官与外界接触,才能初步了解事物的各种属性,但是感知又有一些缺陷,比如只能感知到事物的某一些方面或表面属性,但是很难准确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所以在教学时,老师必须能够在让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他们理解知识的内涵,这样才能到达“知之”阶段。
2.知
所谓“知”,就是学习事物的本质规律,能够自如的掌握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想要在任何情境下都能自如地应对,就要依靠良好的思维,因此让学生知道、了解的时候,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思维,达到真正的理解。那么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说明知识这是知识理解的一种标志,除此之外,知识理解的另一个标志,或者说更高水平的“知道”,就是“行之”。
3.行
行,即行为,也指人的社会实践,只有将所学用于实践,才能验证知识是否可靠,是否正确,因此“行”是学习必不可少也是最高的阶段。
以上是我们今天关于荀子思想的大概了解,这一部分在考察的时候经常以单多判的形式出现,所以大家可以多了解相关知识,全面掌握内容。下面结合例题,我们一起来巩固一下:
1.【单选题】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 )。
A.学而优则仕 B.明人伦 C.培养大儒 D.道法自然
【答案】C。解析:荀子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儒”,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所以选择C。
2.【多选题】下列属于荀子提出的学习过程的是( )。
A.问答 B.闻见 C.知 D.行
【答案】BCD。解析:荀子强调学习过程四个阶段——闻见知行,故BCD正确。
中公讲师解析